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毫不动摇支持引导民营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活各类市场主体。前三季度,咸阳市非公经济完成增加值866.82亿元,占GDP比重53.5%,位列全省第四位,非公经济平稳发展。为进一步了解全市非公企业发展经营状况,特在13个县市区各抽取10家重点非公企业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一、非公企业发展平稳,企业经营状况良好
1、企业基本情况
此次调查共选取130户非公企业。按行业分:农业牧渔业10户,工业20户,建筑业19户,批发和零售业38户,交通运输业1户,住宿和餐饮业9户,房地产业10户,其它服务业23户;按登记类型分:私营企业92户,占71%;股份有限公司33户,占25%;其它联营企业2户,占2%;外商投资企业3户,占2%;按企业划型标准分,大型企业2户,占1%;中型企业41户,占32%;小型企业64户,占49%;微型企业23户,占18%。
2、企业经营状况
多数企业经营状况良好。调查问卷显示,51%的企业表示前三季度经营状况平稳,29%的企业前三季度经营状况良好,20%的企业前三季度经营状况较差;企业营业收入与上年同期相比,26%的企业增长15%以上,30%企业增长15%以内,20%企业持平,14%的企业降低15%以内,10%的企业降低15%以上。
二、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多数企业信心增强
2018年全市上下按照中省关于优化提升营商环境的政策部署,以落实“简政放权要彻底、政务服务要阳光、降本减负要实效、政商关系要亲清”四大任务为重点,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深化“大走访”活动,着力构建高效的政务环境、优惠的政策环境、公平的市场环境、亲清的政商环境,不断提升企业、群众的获得感知满意度。此次调查显示:73%的企业认为当地营商环境比较好,2%的企业认为很好,25%的企业认为一般。
多数企业对全市经济发展信心增强。数据显示:51%的企业对今后全市经济发展信心较大,高于上半年10个百分点;45%的企业信心一般,5%的企业不看好。
图1:调查企业对当地营商环境满意度
三、企业重视人才培养,创新活动初露头角
1.近六成企业认为技术、管理类人才培养是技术创新环境努力的方向。调查数据显示:56%的企业认为技术、管理类人才培养是今后企业发展的关键;20%的企业认为是产学研联合;18%的企业认为是加强专利申请、知识产权保护;6%的企业认为是鼓励科技成果转化。这说明,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
2.部分企业不同程度开展创新活动。本次调查中的12家企业拥有专利数,占调查企业的9.2%。如:陕西生益科技有限公司、陕西康惠制药股份有限公司、陕西雅泰乳业有限公司、陕西绿盈盈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彬州市广源工贸有限公司等。从企业进行的技术创新活动方式看,21%的企业进行技术改造,15%的企业开展自主研发,12%的企业管理制度创新,2%的企业开展科技成果转化,7%的企业创新研发平台。
四、政务服务仍需改善,期望拓宽融资渠道
目前影响企业发展的外部因素主要是税费负担和执法环境。问卷调查显示:42%的企业认为是税费负担,36%的企业认为是执法环境,12%的企业认为是政府沟通,10%的企业认为是市场或行业准入制度。
在金融方面,企业的需求相对集中,63%的企业希望拓宽融资渠道、减低贷款要求、加强信贷支持,25%的企业希望加大财政补贴力度,12%的企业希望加大产业政策倾斜。
五、企业发展面临挑战较大
1、资金短缺,融资难仍是非公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调查显示:目前企业认为影响企业发展的内部因素中,41%的企业认为资金短缺,45%的企业认为融资困难,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
2、管理能力滞后影响企业发展。通过实地走访,发现本次调查31%的企业管理层中,本家族或亲友是企业主要管理人员或者财会负责人,这种不合理性,直接影响企业的管理制度。调查显示,35%的企业认为管理能力不足,影响企业发展。
3、生产要素短缺问题日益突出。受政策、环境因素影响,很多高技术人才宁愿干年薪五万元的工作,不愿意去民企干年薪十万元的工作。这种现象导致精通企业管理的专业型、技术型人才严重不足。有些企业虽然对产品、技术创新需求迫切,但人力资源短缺,获得新技术、新项目信息能力不足,最终难以实现。此次调查中,多家企业希望政府多组织技术型人才培训会议,加大人才培养。
4、技术落后、创新能力不足导致市场竞争力不高。虽然部分企业不同程度开展创新活动,但仍有64%的企业没有开展任何创新活动;这些企业中,仍有50%的企业没有打算转型升级。这一系列连锁反应,最终导致企业市场竞争力不强,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
六、几点建议
1、改善企业融资难问题。采取多渠道积极主动帮助企业解决资金问题。一是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各类招商引资会;二是做好企业与金融机构的桥梁,加强银企合作;三是纠正一些大企业利用优势地位,拖欠民营企业款项的行为;四是企业要积极主动与银行联系,争取银行参与企业项目的考察论证。
2、增强企业自身发展能力。积极支持和引导非公企业采取并购、重组等方式进行强强联合,形成集群性企业,建立现代科学企业管理制度,加快企业转型升级,着力创建品牌企业。
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一是确立人才培养机制,根据企业发展需求,制定人才需求目录,帮助企业引进紧缺人才;二是增强劳动部门和企业的合作交流,实现创业辅导培训与企业实际需要相结合;三是建立人才激励机制,政府和企业相互协作,形成共同用好人才、留住人才的良好环境。
4、引导企业开展创新活动。加快转型升级,鼓励企业在技术、机制和商业模式上不断创新。进一步引导非有制企业实施科技创新,利用科技新成果,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核心竞争力;鼓励具有一定规模的非公有制企业建立技术开发机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鼓励非公有制企业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开展技术合作,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