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打印
分享:

西安市2017年度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分析

您当前所在位置 : 首页 > 市县信息

西安市2017年度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分析

文章来源: 陕西省统计局 发布日期: 2018-12-11 09:29
字号:
打印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把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措施之一。协调推进现代农业三大体系的建设工作,进一步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是当前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环节。本文根据西安市农业部门2017年度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情况调查数据,就全市2017年度农业产业化发展特点、取得成效、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几点建议。

 

  一、农业产业化的概念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专业市场等把分散的农户与国内外市场连接起来,各利益主体按照合同、合作、股份合作等形式,利益互补、风险共担,使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的经营形式,具有市场化、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一体化、集约化、社会化、企业化的特点。这种经营模式从整体上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是加速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二、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特点

 

  (一)龙头企业带动型为产业化的主要组织类型

 

  2017年,全市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总数254个。其中: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71个,占产业化组织总数的67.3%;实施产加销或产销一体化的合作组织带动型企业83个,占产业化组织总数的32.7%171个龙头企业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0个,省级重点龙头企业49个,市级重点龙头企业112个。2017年,全市龙头企业从业人员4.72万人,占农业产业化组织从业总人数的84.7%

 

  (二)订单合同是产业化组织利益联结的主要方式

 

  按照产业化组织利益联结的方式划分,采用订单合同关系的产业化组织136个,占产业化组织总数的53.5%,年履约订单成交额37.02亿元,占订单总额的96.8%。采用其它利益联结方式的118个,占产业化组织总数的46.5%

 

  (三)种植业是农业产业化的主要产业类型

 

  按照产业类型划分,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其他产业分别占农业产业化组织总数的48.4%27.9%15.4%8.3%。可以看出,种植业是农业产业化的主要产业类型,其次是林业。

 

  三、农业产业化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产业化组织效益显著

 

  2017年,全市龙头企业固定资产净值108.06亿元,占农业产业化固定资产净值总额的87.8%。全市龙头企业全年实现销售收入311.28亿元,净利润12.43亿元,出口创汇1.32亿美元,上缴税金5.38亿元。龙头企业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过亿元的21家,超过10亿的有6家,净利润4.43亿元,出口创汇1.22亿美元,上缴税金1.38亿元。全市合作组织销售收入3.02亿元,专业市场年交易总额223.06亿元,农户从事产业化经营增收总额61.51亿元。

 

  (二)特色产业逐步聚集壮大

 

  全市对农业产业的财政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特色产业逐步聚集壮大。2017年,全市龙头企业获得财政扶持资金2.38亿元,为企业开展新产品开发、技术创新、名牌创建、基地建设等提供了有力支持。目前,周至县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猕猴桃集中产区,临潼区发展成为全国著名的石榴产区,灞桥区发展成为西北最大、陇海线成熟最早的樱桃产区,户县、长安区、灞桥区发展成为西北最大的鲜食葡萄产区。同时,全市在玉米、番茄、葡萄、杏育种方面也走在了全国前列,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的农产品达到14个,西安现代农业知名度、美誉度得到了很大提升。银桥乳品、华圣苹果、海升果汁、周至猕猴桃等成为全国知名品牌。

 

  (三)五条龙型产业链基本形成

 

  龙头企业向优势产业和优势产业区域聚集度明显提高,基本形成了乳品、粮食、果品、蔬菜、畜牧等特色农产品加工五大类龙头企业群。一是以银桥、伊利泰普克为龙头的乳产品加工产业链;二是以国维、群众、西瑞、亚宏面粉为龙头的粮食加工产业链;三是以海升、华圣、胡家庙果品批发市场为龙头的果品销售、加工产业链;四是以得利斯、方欣为龙头的肉类加工产业链;五是以欣绿、恒绿、中王合作社为龙头的蔬菜加工、流通产业链。全市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中,集中在五条龙型产业链之中的企业,占到总数的86%。

 

  (四)龙头企业带动能力明显增强

 

  2017年,全市农业产业化组织带动农户23.4万户,农户从中受益61.51亿元。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种植面积183.15万亩,牲畜饲养量21.57万头,禽类饲养量418.82万只。龙头企业的快速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陕西石羊(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肉食品领域建立起了种猪繁育、饲料加工、肉鸡屠宰、冷链配送、终端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可追溯安全食品生产体系,实现肉鸡屠宰量西北第一、种猪存栏量与饲料销量西北地区名列前茅的产业规模。猪产业链在陕西带动5000多规模养殖户,年盈利达2.8亿元。鸡产业链在陕西带动周边养殖户6000户以上,年纯收入可增加9000万元。油脂加工产业链带动油料种植农户4200余户,直接带动基地种植面积2.6万亩,年带动农民增收2000万元。

 

  (五)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为提高企业的加工和种植、养殖水平,农业产业化企业普遍与相关高校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打造出产学研相结合,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的现代农业科技强农体系。一些科技力量较为雄厚的企业,已具备自身研制、开发新产品的能力。2017年,全市各类农业产业园区自主研发专利35个,新品种引进764个,新技术引进193个,同比分别增长480%70.5%、和32.2%;新品种推广面积9.1万亩,增长3.5%;新技术推广面积10.6万亩,增长17.1%;培训农民16.38万人次,增长18.8%,企业科技创新及应用能力稳步提高。

 

  (六)电子商务发展初具规模

 

  全市农业产业化企业积极采取与超市对接、电子商务等现代农业经营模式促进优质农产品销售。2017年,全市各类农业产业化现代农业园区农产品成交额中,电子商务销售同比增长幅度达2.6倍。阎良区大荆山农业园区云智能销售模式、灞桥区顺丰直销模式等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全市现有自建和通过淘宝、苏宁、1号店、微信等进行网上销售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0余家。

 

  四、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问题

 

  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一种新的生产经营方式,对促进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实施乡村振兴,带动农民致富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但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以下问题,需要重视并加以解决。

 

  (一)资金需求与投入不足的矛盾突出

 

  2017年,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获得财政扶持资金23797万元,其中,获得省级财政扶持资金6750万元。由于农业企业建设需求资金量大,资金需求与政府投入不足的矛盾还是比较突出。以全市现代农业园区为例,2017年,全市农业园区投资国家资本仅占10.6%。近年来,虽然工商、社会资金投入的态势增长较快,但总体看,投入的资金量和覆盖面与需求还有很大差距。

 

  (二)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特色不突出

 

  许多中小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的连结还停留在以产品买卖为基础的低层次产销合作上,资源利用率低,阻碍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和合作机制的形成。目前全市农业产业化企业以种植业和林业生产企业为主,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融合程度较低,企业农产品受市场影响较大,盈利水平较低,未能体现农业产业化企业的经济特色。

 

  (三)农业建设用地指标严重短缺

 

  现代农业产业建设内涵丰富,在用地规模、地理位置和用地性质等方面均有所要求,农业产业化企业土地主要为流转农民土地,土地性质部分为基本农田,农业产业园区内建设连栋温室、钢架大棚、日光温室、附属配套设施等均与目前现行土地政策有一定冲突,制约企业二三产业发展。农业建设用地指标的严重短缺,导致一些项目难以实施,也制约了产业之间的融合。

 

  (四)农业经营人才严重不足

 

  农业产业化经营在企业规划、生产管理、营销推介运营等方面非常需要相应的人才支撑。2017年,全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农业技术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重只有4.6%,很难满足产业园区发展需要。农业企业的劳动力主要来源为周边农民,以中老年人和妇女为主,懂技术、会管理的农业经营人才严重不足,导致先进生产设施和设备使用强度不足,严重制约农业产业发展。

 

  五、几点建议

 

  (一)切实加强对农业产业化企业的扶持力度

 

  在当前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对扶贫攻坚,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具有极好的引领作用。各级政府虽将发展现代农业以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但由于经费短缺,资金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对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有所影响。

 

  (二)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合作共赢

 

  提升产品质量,优化产业结构,使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关系连结更为紧密,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通过建设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基地,辐射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发展生产,进入市场,实现合作共赢。

 

  (三)完善土地使用保障机制

 

  充分发挥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和政策支持体系的作用,引导农民以股份合作、托管、转让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创新和完善土地流转机制,促进土地规范有序流转,着力提高土地规模经营水平。

 

  (四)健全人才激励机制

 

  依托全市农业科学研究机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技术力量,推动农业科技能力就地转化。联系科研院校,科研单位,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成一批现代农业科技实训基地。着眼长远,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劳动者的素质,积极培育一批管理人才和职业农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