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区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为了深入了解宝鸡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研究总结文化产业工作存在的问题,提高文化产业的指导性,按照市委宣传部的统一安排,9月28日至10月15日赴12个县区对宝鸡市的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实地考察了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园区,并和各县的宣传、文化、统计等部门召开了座谈会,通过调研和座谈,对县区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和主要做法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也及时掌握了各县区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县区文化产业发现现状
1、领导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产业形成共识
从调研情况来看,各县区对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都有较高认识,大部分县区成立了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办公室,建立了文化产业发展工作机制,制定了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意见,并将文化产业发展列入全县目标责任考核内容,统一了思想、细化了举措,基本形成了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宣传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的发展格局。
2、充分挖掘潜能,文化产业发展成果显著
各县区都能依托各自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人文资源,抢抓发展机遇,突出特色资源,充分挖掘潜能,彰显独特内涵,把文化产业作为促进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渭滨区以菌香河、清姜河流域为轴心,全力打造生态史迹、都市休闲和文化养生三大旅游品牌;金台区以卧龙文化创意产业园、申新纱厂旧址保护利用等为支点,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效果明显;扶风县、岐山县围绕佛文化和周原文化两大品牌,不断提升文化产业带动力;凤翔泥塑、千阳刺绣、凤县羌文化都形成了自己的产业;陈仓区、眉县、陇县、太白县、麟游县以“西虢文化”“醉美太白山”、“宗教文化”“草原文化”等为着力点,积极打造区域文化品牌,成效显著。
3、企业积极作为,不断加快创新步伐
随着中省市支持文化企业发展若干税收优惠政策的逐步出台,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企业发展积极性。扶风金秋印务包装有限责任公司通过3D打印、使其产品具有独特效果,提升市场销售前景;法门寺纸业加快调整结构和发展方向,扩大废纸回收再利用,以商品浆和废纸浆为主要原料进行企业改进,以促进企业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步伐;九龙山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太白山森林公园、陕西关山草原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也抓住发展大会的契机,积极推介宣传、提升服务质量,实现了盈利能力、发展水平的大幅度提升,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二、县区文化产业的主要做法
1、抓机制,形成文化产业发展合力
为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大部分县区在理顺文化产业发展管理体制方面下功夫,成立了文化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基本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实施、党委宣传部门协调指导、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落实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推动文化产业由宣传部门“单打独斗”变成多部门“联合作战”的良好格局,形成了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合力。
2、抓项目,夯实文化产业发展基础
针对文化产业发展起步晚,底子薄的短板,各县区都在大力投资文化产业项目,并以此作为发展文化产业的主要抓手。1-9月份,全市文化产业投资增长32.1%,扶风县诺泰包装产业园已经完成投资2.5亿元,凤翔县投资2亿元的大东湖景区东湖扩建项目、饮凤苑湿地公园建议项目及六营民俗村建设工程已建成对外开放,麟游县以九成宫文化为主题的九成宫文化产业园完成投资2.45亿元,投资1.4亿元的千阳县文化艺术中心将于年底竣工。众多文化项目的建成,将进一步夯实县区文化产业发展基础。
3、抓谋划、培育文化产业新型业态
各县区对规模以上文化企业的培育工作非常重视,并将企业培育作为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一方面,县区的宣传、文化、工商等有关部门通力合作,联合对本县区与文化产业有关的企业进行排查,对一些有市场需求的文化产品和有发展潜力小型文化企业,由政府出面进行整合,并在政策和资金上提供便利;另一方面,各县区都加强与统计部门的交流,及时掌握有潜力、有前景的文化企业信息,在相关部门的配合下有目标的培育壮大,及时帮助符合规模以上企业条件的文化企业单位申报入库,为全市文化产业持续发展提供数据支撑。
三、县区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1、体制机制仍需完善
目前,按照省委宣传部统一要求,宝鸡市已设立了文化产业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市级层面理顺了管理体制、工作机制。但仍有半数的县区受编制趋紧等因素制约,文化产业机构和人员编制尚未落实,管理体制尚未理顺,依然存在多头管理、职能交叉、职责不清等问题,影响了工作的推动和文化产业发展,部分县区增人设岗难度较大,管理体制、工作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理顺。
2、文化企业规模偏小
尽管各县区文化产业发展迅速,但总体来看,由于受到资源、政策、资金、人才等因素影响,部分县区的文化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基础薄、规模小的现状短期内难以改变。大部分县区发展仍以文化旅游业为主,文化产业的结构相对单一,竞争力不强。1-9月份,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企业135户,实现营业收入29.84亿元,同比增长18.4%,低于全省2.3个百分点。扶风县占全市比重最大,达到32%,增长速度仅4.3%,其次为渭滨区和凤翔县,分别占17.6%和13.9%,增速分别为5.4%和6.2%。五个山区增长速度虽然都在30%以上,但营业收入占全市比重仅为8.4%。
3、优势新兴产业偏少
从宝鸡市文化产业发展的行业分布看,覆盖率偏低。九大分类中,文化投资运营、文化装备生产领域覆盖为零;文化产业共分为146个行业小类,宝鸡市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涉及其中18个小类,仅占全部行业类别的12.3%。渭滨区、金台区、高新区文化产业主要以图书批发、报刊零售、珠宝首饰零售、电影放映、广告设计、网吧、KTV等为主;陈仓区、凤翔县、扶风县、岐山县主要以包装装潢及印刷、文化用机制纸及纸板制造、书报刊印刷为主;眉县、千阳县、陇县、凤县、麟游县、太白县主要以游览景区管理为主。普遍缺少优势行业、优势企业和优势品牌,尤其是缺乏网络文化、创意动漫等高附加值的新兴文化产业。
4、高端文化人才短缺
文化产业说到底不是资金问题,不是资源问题,而是人才问题。文化产业发展需要一大批既懂经济又懂文化的高素质经营者,目前,宝鸡市文化企业中管理型人才特别是高端复合型管理人才匮乏,动漫游戏、广告创意等亟需的文化创意人才数量少,导致了全市文化产业上游创意策划的原创力不足,中游生产环节的集约化强度不高,下游的市场扩展营销能力不强。
四、加快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理顺体制机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建议相关部门针对文化产业发展,制定出台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设立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完善有关财政、税收、投融资等方面的优惠扶持政策、建立多元化的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解决“下转上”文化企业因税率提升后的成本增加问题,切实为企业“减负”,加大对规上文化企业的项目扶持力度,完善规上文化企业奖惩评优机制,不断增强文化产业发展动力。
2、引进高端人才,蓄足人才资源
注重建设高素质文化产业人才队伍,不断强化政府文化产业管理职能,加强与院校文化培训机构的合作,多渠道培养既有专业知识、又精通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结合各县区文化产业特点,加强与高校、学术界、产业界的定期联系,引进熟悉国际文化市场规则和环境的专业高端人才,建立引得进、留得住、用得活的用人机制,营造人尽其用的和谐环境,为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积聚力量。
3、加大招商引资,推进产业整体发展
按照“走出去”“请进来”思路,突破固有思维定势,重点围绕创意服务、文化装备生产、文化投资运营等开展文化产业招商,紧盯文化产业发展大省以及与各县区有广泛联系合作的地区,采取多种形式招商,精准发力,加大招商力度。加强与知名文化企业集团的洽谈沟通,对有投资意向的线索,跟踪洽谈,贴心服务,力争引进一批业态新、潜力大、带动强的文化企业落户宝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