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打印
分享:

西安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状况分析

您当前所在位置 : 首页 > 市县信息

西安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状况分析

文章来源: 陕西省统计局 发布日期: 2018-12-04 09:50
字号:
打印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党中央历来关心和重视农村工作,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围绕三农工作而部署,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出的重大举措。农村社会事业是党在农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显示,西安市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文化教育、卫生及社会福利事业成绩斐然,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居住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一个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农村正在悄然形成。

 

  一、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现状

 

  2016年,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全市通过对144个涉农镇街,2278个行政村进行全面调查,结果显示,全市农村社会事业与2006年第二次全国普查相比成绩显著。

 

  (一)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观

 

  道路基本实现了村村通。2016年末,全市99.7%的村通公路,比2006年提高11.3个百分点。通村主要道路为水泥路面的占91.6%,比2006年提高38.4个百分点。村内主要道路为水泥路面的村比重为97.1%,比2006年提高42.5个百分点。92%的村内主要道路有路灯,比2006年提高个55.6百分点。村委会到最远自然村、居民定居点距离以5公里以内为主。

 

  能源、通讯快速发展。2016年末,全市100%的村通电、通电话,比2006年提高0.20.86个百分点。84.3%的村安装了有线电视,比2006年提高了41.9个百分点。93.7%的村通宽带互联网,24.3%的村有电子商务配送站点,6.6%的村通天然气,10年前农村居民不曾想到,如今在农村居民生活已习以为常。

 

  环境卫生明显改善。2016年末,94.6%的乡镇集中或部分集中供水,比2006年提高了40.6个百分点。100%的乡镇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或部分集中处理,比2006年提高了63.9个百分点。87.2%的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或部分集中处理,比2006年提高了55.2个百分点。12.6%的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或部分集中处理,74.8%的村完成或部分完成改厕,比2006年提高55.2个百分点。人们亲身感受到新农村建设,特别是近年来烟头革命、厕所革命、行政效能革命的实施,全市城乡环境面貌大为改观。

 

  (二)文化教育事业成就显著

 

  农村教育投入加大,教学质量提高。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财政加大教育投入力度,2017年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为133.89亿元,比2016年增长9%,是近三年来增幅最高的,同时鼓励年轻优秀教师到农村边远地区去,提高教师待遇,教学质量在不断提升。2016年末,全市涉农镇街拥有小学数量1095个,较2006年减少235个。主要是城镇化加速推进,农民进城打工数量增多,国家对农民工子女入学政策的放宽,加上计划生育政策影响,农村儿童数量大幅减少,导致农村小学数量减少。

 

  业余文化丰富多彩,幸福指数明显提高。2006年末,全市100%的乡镇有图书馆、文化站,82.1%的乡镇有公园及休闲健身广场。92.9%的村有体育健身场所,59.6%的村有农民业余文化组织。2016年末,全市有农民业余文化组织的村比重为59.6%,比2006年末上升了31.2个百分点。有体育健身场所的村比重为92.9%,比2006年末上升了80.5个百分点。安装了有线电视的村比重达到84.3%,比2006年末提高了41.9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幸福指数明显提升。

 

  (三)医疗和社会福利事业进一步改善

 

  医疗卫生机构普及,医疗条件改善。从乡镇级单位看,2016年末,全市有医疗卫生机构的乡镇比重达100%,比2006年末提高了2.9个百分点,所有乡镇卫生机构都配有执业(助理)医师。2016年末乡镇有本级政府创办的敬老院的比重为19.6%,比2006年的15.7%提高了3.9个百分点。从村级单位看,2016年末,全市有卫生室的村占95.3%,比2006年末提高了11.4个百分点,有执业(助理)医师的村占75.1%,与2006年有行医资格证书的村相比下降9.5个百分点。十年来政府在不断规范医疗卫生机构,严格审批行医资格,农村医疗卫生机构逐步走向正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随着美丽乡村的建设明显改善。

 

  新农合实现全覆盖,社会救济力度加大。2009年中央作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确立新农合作为农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地位,逐步实现基本覆盖全国农村居民。2017年,全市新农合参保人数达393.65万人,参合率达99.7%,基本实现全覆盖。2017年,农村低保对象2.6万户、7.4万人,发放低保金3.0亿元。6075人享受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发放供养金4597万元。全年民政部门直接医疗救助3.2万人次。

 

  (四)市场体系建设更加完善

 

  2016年末,67.9%的乡镇有商品交易市场,比2006年提高了14.0个百分点。57.1%的乡镇有以粮油、蔬菜、水果为主的专业市场,比2006年提高了34.6个百分点。10.7%的乡镇有以畜禽为主的专业市场,3.6%的乡镇有以水产为主的专业市场。

 

  58.6%的村有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比2006年上升了23.1个百分点。7.8%的村开展旅游接待服务,36.9%的村有营业执照的餐馆。10年来,市场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综合超市增多,极大的方便了农村居民生活。

 

  (五)农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

 

  拥有住房数量增多。2016年末,99.6%的农户拥有自己的住房。比2006年提高0.2个百分点。农户住房主要为砖混结构。占84.3%,比2006年提高个14百分点。从农村居民拥有住房数量结构看,全市农村居民拥有1处住房的占比86.9%、拥有2处住房的占比11.9%、拥有3处住房的占比0.7%,与2006年相比,拥有1套住房的农户比重下降5个百分点、拥有2套住房和拥有3套住房的农户比重分别上升5.1个百分点和0.5个百分点。

 

  住房质量明显改善。从住房结构划分构成比重看,农村居民居住钢筋混凝土房屋农户的比重7.6%、居住砖混房屋的比重84.3%、居住砖(石)木房屋的比重5.5%、其它房屋的比重2.7%。与2006年相比,居住钢筋混凝土房屋农户比重提高3.5个百分点、居住砖混房屋农户比重提高14.4个百分点、居住砖(石)木房屋农户比重下降13.3个百分点、居住其它房屋农户比重下降4个百分。

 

  生活用水质量提高。2016年全市农村居民饮用经过净化处理的自来水农户比重为39.1%,与2006年相比,上升了27.7个百分点。总之,这些数据结构上的变化,体现了党的惠农政策取得了明显效果,农民安居乐业,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二、弱项和短板

 

  (一)农村基本社会服务覆盖面还不广。全市六成多的村没有幼儿园、托儿所,两成多成的村没有执业(助理)医师。有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的乡镇占比只有26.8%,有本级政府创办的敬老院的乡镇更少,仅19.6%。近两成的村没有公园及健身广场,九成以上乡镇没有剧场、影剧院,近九成的乡镇没有体育场馆,近四成的村子没有业余文化组织。

 

  (二)农村环境治理任务仍较重。全市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的村占比有待提高,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的村仅有12.6%,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3个百分点,低于关中14.7%的平均水平,低于陕南15.8%的平均水平。

 

  (三)饮水困难和不安全人员比例较高。2016年末,全市调查的88.63万农户中有34.61万户的饮用水为经过净化处理的自来水,占39.1%;有47.1万户的饮用水为受保护的井水和泉水,占53.1%;有5.98万户的饮用水为不受保护的井水和泉水,占6.7%;有0.44万户的饮用水为江河湖泊水,占0.5%;有0.12万户的饮用水为收集雨水,占0.1%;有0.18万户的饮用水为桶装水,占0.2%;有0.21万户饮用其他水源,占0.2%

 

  (四)农民卫生条件有待提高。全市有近六成多的农户家庭卫生设施有待改善。2016年,全市56.4%的农户使用普通旱厕,5.9%的农户使用水冲式非卫生厕所,0.5%的农户无厕所。

 

  (五)社会资源不公平影响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由于城乡发展的不平衡,造成的教育、医疗等方面资源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农村基层卫生机构留不住人才、技术服务能力严重不足的现实。农村义务教育的硬件和软件设施还有待提高,留守学生教育成为农村教育一大难题。

 

  三、对策及建议

 

  (一)加大财政投入及监管力度。增加财政对农村社会事业的投入力度,加大资金监管力度,专款专用,提高资金利用效果,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福利事业等方面服务水平,进一步细化优惠政策,在建设用地、财政、税费、金融、人才培训等方面给予支持,鼓励社会力量采取独资、合资、民办公助等形式创办社会服务机构,支持社会力量以合资、入股、购买等形式参与社会福利事业的建设。

 

  (二)完善农村社保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扩大农村以养老、医疗为重点的社会保障工作范围,拓宽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农村整体保障水平。进一步完善低保、社会救助、合作医疗、失业保险、养老、工伤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缩小城乡保障能力差距。建立健全社会保障管理体制,使农村社保工作体系化、规范化。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引导村民提高社会保障意识。

 

  (三)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农村社会事业人才培训力度,鼓励在职人员提高学历、专业技术交流,努力提高农村实用人才的业务技能和服务水平。出台有利于留住人才、引进人才的具体措施,拿出专项资金提高村医等农村实用人才的待遇,真正让农村人才留得下、留得住。

 

  (四)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作用。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工作中的核心力量,农村基层党组织不仅要组织农民发展产业,提高收入,更要做好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积极创办村级养老院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建立农村文化站,开展多种形式的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体文化活动,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要。为全面建成特色鲜明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智力有效、生活富裕的西安新农村,奠定良好基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