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打印
分享:

西安:就业形势稳中向好 职工收入稳步提高

您当前所在位置 : 首页 > 市县信息

西安:就业形势稳中向好 职工收入稳步提高

文章来源: 陕西省统计局 发布日期: 2018-11-21 08:58
字号:
打印

  前三季度,西安市上下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追赶超越”狠抓落实,在经济平稳运行,稳中向好,结构趋优,质效提升的良好态势下,随着营商环境持续改善和市场主体大幅增加,就业呈现稳步增加、稳中向好的局面。

 

  一、前三季度就业的主要特点

 

  (一)市场主体大幅增加。据工商部门数据显示,截至1011日,全市今年新登记市场主体达到35.12万户,平均每个工作日新登记1655户,全市累计登记市场主体129.69万户,每千人拥有市场主体134.86户,市场主体存量和增量的增速双双居于十五个副省级城市第一位,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总量,在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三。

 

  另据“五上”单位数据显示,三季度末,“五上”单位同比增加668家,增长10.4%。其中,私营单位增加550家,增长21.3%

 

  (二)人力市场供需两旺。从全市13个区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所属公共就业服务机构采集的市场供求信息看,一、二、三季度进入全市13个区县劳动力市场招聘的单位分别有757380377414家,累计需求各类人员分别为9.737.987.05万人,而进入劳动力市场求职登记的各类人员为8.437.044.67万人,求人倍率(求人倍率=需求人数/求职人数,表明每个岗位需求所对应的求职人数)分别为1.151.131.51,因此,劳动力市场需求略大于供给的局面进一步显现。



  (三)用工总量稳步增长。随着市场主体大幅增加,“五上”单位用工保持了稳步增长的势头。三季度末,“五上”全部单位从业人员为142.10万人,同比增加6.94万人,增长5.1%,增速高于全省3.0个百分点,低于同期1.7个百分点,但分别高于一、二季度1.20.9个百分点。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国有经济同比基本持平,集体经济略有减少,其他经济类型同比增加0.84万人,增长0.9%,私营经济达32.93万人,同比增加6.64万人,增长25.3%,增速高出全市水平20.2个百分点。

 

  (四)行业用工“五增一减”。三季度末,“五上”单位“六大行业”用工呈“五增一减”趋势,“五增”是规上服务业、限上批发零售业、资质内建筑业、房地产业和限上住宿餐饮业从业人员同比分别增加5.01.061.040.880.52万人,分别增长14.9%7.5%3.3%9.7%7.4%;“一减”是规上工业人员同比减少1.57万人,降幅3.9%。可见,在“六大行业中”规上服务业、房地产业和限上批发零售业用工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



  (五)就业结构持续优化。9月末,五上单位二、三产从业人员分别为71.071.08万人,与上年同期相比,二产减少0.52万人,降幅0.7%;三产增加7.45万人,增长11.7%。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比分别为49.9%50.1%,二产比重同比下降3.0个百分点,三产提高3.0个百分点。在全市服务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第三产业就业人员不断增加,所占比重持续提升,就业结构持续优化合理。

 

  (六)工资水平稳步提高。1-9月,五上单位从业人员工资总额710.40亿元,同比增加106.59亿元,增长17.7%,增速高于全省6.1个百分点。工资总额占全省比重为47.0%左右,与一、二季度基本持平,比上年同期提高5.1个百分点。

 

  1-9月,五上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工资50939元,同比增加5577元。增长12.3%,增速高于同期3.9个百分点,高于全省2.5个百分点。

 

  二、当前需要关注的两个问题

 

  前三季度,从五上单位用工整体情况来看,虽然呈稳步增加和增长的趋势,但是,依然有两个问题需要关注。

 

  一是入库企业质量要关注。市场主体是评价一个地区的经济实力、市场活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培育发展市场主体既要有数量更要有质量。据五上单位有关数据显示,9月末,全市五上单位因各种原因退库企业达473家(不含投资项目),占报表单位总数的6.7%。另外,有231家单位因停业、破产、倒闭等问题数据“0”上报,占单位总数的3.3%。同时,从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看,在上报数据的6844家单位中,有近100家单位从业人员为12人,从中可以看出,部分五上单位吸纳就业的能力不是很强,入库企业有数量没质量或者质量不高的问题值得关注。

 

  二是相同单位用工减少的情况需要关注。三季度末,从5626家相同单位用工情况来看,有2479家单位从业人员因各种原因同比呈减少趋势,占相同单位总数的44%,共减少9.39万人。在2479家单位中,人员减少在100人以上的单位有166家,200人以上的有83家,300人以上的57家,500人以上的有25家,700人以上的有18家,其中,中铁二十局集团第六工程有限公司、陕西星王企业集团有限公司、西安软通动力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西安比亚迪电子有限公司、西北电力建设第四工程公司等10家单位同比人员减少均在1000人以上,10家单位共减少近1.63万人,相同单位用工需求明显降低。


  三、对就业再就业的三点建议

 

  一是要突出重点抓好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据有关数据资料显示,今年陕西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36万左右,而西安是全省高校毕业生聚集地,高校毕业生占到全省8成,高校毕业生将依然是全市就业工作关注的重点和难点。另外,在全市户籍政策门槛不断降低的情况下,国内外落户全市的高校毕业生将大幅度增加,加之往年未实现就业的毕业生和在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加快建设的过程中产生的失地农民工,就业压力依然将会加大。因此,要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的就业和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

 

  二是要发挥民营经济对就业的带动作用。李克强总理曾经指出:民营经济是巨大的“就业容纳器”。民营经济迅速发展,不仅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创造出多型、多业态的经营主体,同时,民营企业已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蓄水池。因此,要从发展的高度出发,形成多层次的民营企业发展政策支撑体系,给民营企业宽松的扶持政策,建立健全民营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减轻民营企业负担,帮助民营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在民营企业就业。

 

  三是加快推进就业创业服务信息化体系建设。推动以“互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在就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加快实现就业服务和就业管理工作全程信息化,全面提升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建设统一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加快推进各项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从线下向线上拓展,充分运用网站、移动应用、自助终端等渠道,打造线上线下一体的服务体系,实现就业扶持政策、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招聘岗位、招聘会、职业培训、就业见习、市场供求状况、工资指导价位等就业信息的多渠道发布和精准推送;实现就业扶持政策的网上申请、网上审核以及办理进度和办理结果的实时查询;开展在线政策咨询、职业指导、视频招聘、职业培训、创业辅导等各项服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