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榆林市认真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各涉农部门和广大农民群众以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着力推进农业生产水平进一步提升。
一、农林牧渔业生产低速增长
三季度,第一产业发展较为稳定。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7.19亿元,同比增长3.6%;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56.20亿元,同比增长3.4%。
农林牧渔业分产业产值结构图
(一)粮食生产保持总体稳定
1.夏粮种植面积大幅下降。因地域特点,全市的夏粮产出较少,本年度夏粮播种面积15.09万亩,同比下降31.6%;产量3.38万吨,同比下降33.6%。下降幅度较大主要是由于全市种植的夏收马铃薯收获期较晚,经过核对报表制度及征求省局意见,以秋粮入统。
2.秋粮丰收在望。今年以来,气象环境良好,适宜农作物生长,尤其八月份以后,雨水充足,光照条件好,有利的气候因素奠定了秋粮丰收的基础;同时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土地流转加快,撂荒地逐步减少,新开垦农田速度加快,粮食作物耕种面积大幅增加;加之各级政府的惠农政策综合发力,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农业企业、规模户、合作社等新型种植主体越来越多,新技术新品种引进快,粮食单产水平稳步提升。
(二)生猪价格低谷徘徊,牛羊养殖形势向好
从产业结构看,全市在前三季度第一产业增加值主要依靠畜牧业。1-9月全市农林牧渔业实现增加值56.20亿元,同比增长3.4%,其中畜牧业实现增加值33.10亿元,同比增长1.9%,占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的近六成。换言之,畜牧业的发展情况直接决定着全市前三季度农林牧渔业的发展走势。
1.生猪养殖低谷徘徊。鉴于一季度生猪价格一路跌破养殖成本,养殖户普遍信心不足,补栏速度明显放缓,生猪生产进入下行周期。前三季度全市生猪出栏89.54万头,同比下降1.1%;存栏101.71万头,同比下降1.5%;猪肉产量6.48万吨,同比下降3.6%。三季度猪肉平均价格23.29元/公斤,较上半年平均价格略有回升。
2.牛、羊养殖形势稳中向好。前三季度全市牛存栏16.07万头,同比下降1.1%,羊存栏664.10万只,同比下降1.5%;牛出栏2.23万头,同比增长1.4%,羊出栏177.70万只,同比增长2.0%;牛肉产量0.29万吨,同比增长0.7%,羊肉产量2.85万吨,同比增长1.9%。牛肉价格稳定,羊肉价格持续攀升,市畜牧局价格监测数据显示,三季度,全市活牛平均价格21.59元/公斤,同比增长17.7%;牛肉平均价格50.63元/公斤,同比增长11.7%;活羊平均价格23.87元/公斤,同比增长34.2%;羊肉平均价格51.44元/公斤,同比增长26.6%;市场价格稳定,牛羊生产稳中向好。
3.家禽存栏、出栏及产量均呈现下降态势。前三季度全市活家禽存栏609.54万只,同比下降2.1%;其中蛋禽存栏534.05万只,同比下降0.2%。出栏活家禽307.75万只,同比下降1.1%;禽肉产量0.49万吨,同比下降1.1%;禽蛋产量3.55万吨,同比下降0.7%;奶类产量6.04万吨,同比下降0.3%。
(三)蔬菜及经济作物增幅显著
前三季度蔬菜产量稳步增长,大田蔬菜大面积上市,蔬菜供应量持续增加。前三季度蔬菜种植面积42.41万亩,同比增长1.2%;蔬菜产量76.55万吨,同比增长5.9%;同时,瓜果类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同比增长3.3%,实现产量24.20万吨,同比增长3.84%,特别是随着7-8月份西瓜集中上市,西瓜产量大幅提升,同比增长6.6%;而且近年西瓜价格居高不下,瓜农收益较高,西瓜、香瓜成为农民增收新亮点。
中药材产业方面,随着政府不断的打造和扶持,全市中药材产业正逐渐改善生产方式落后、产品单一的劣势,近年涌现了一些大户开始逐步试种板蓝根、牡丹、芍药等新品种药材,形成了多个可供游览的药用花卉基地。截至目前全市药材类种植面积7.08万亩,同比增长91.5%。
二、机械化程度低,收益不稳定制约第一产业发展
(一)种植业发展受到制约
近两年,全市的部分县区逐步推行了土地流转、农业合作社、村集体化组织合作等形式的农业生产方式,有效提高了种植业的机械化、标准化;但全市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依然呈现田间管理复杂,机械化程度较低的现状。而且目前留在农村务农的多是年龄偏大的人员,青壮劳动力都流向城市,不愿从事农业生产,直接导致农民种植意愿不强,接受新技术、新方法能力弱,严重制约了传统种植业的发展。
(二)中小养殖户生产效益不稳定
畜产品价格市场价格不稳定,中小养殖户生产效益较差。市畜牧局价格监测数据显示,三季度,全市活猪平均价格14.80元/公斤,同比下降7.6%;猪肉平均价格24.79元/公斤,同比下降6.1%。伴随猪肉价格低谷徘徊,养殖户难以盈利,严重挫伤了农户的养殖积极性,大多养殖户把当前存栏的肉猪出栏后不再补栏,将直接影响全年的生猪生产。
三、优化生产方式,实施政策引导促进第一产业发展
(一)优化生产方式,提高农民收益
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以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立足村情实际,科学规划发展,因地制宜,重点打造北部风沙草滩区以畜牧饲养为主、南部山区以特色种植为主的生产布局。着力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提高农产品质量,同时大力支持全市特色农产品的发展,适当引导发展小杂粮、经济作物、中药材的规模种植,提高农民收益。
(二)实施政策引导,合理发展畜牧业
前三季度,羊子、牛肉市场价格稳定,产销两旺,养殖户收益良好,积极发展生产;猪肉市场价格低迷,养殖户大幅缩减饲养规模,补栏不积极,生猪存栏持续减少将会导致下半年的猪肉市场供应不足。建议加大畜禽补贴制度,合理引导农户进行科学养殖。
(三)形成部门合力,适时监测种植业
前三季度种植业生产形势较好,雨水光照充足,农作物苗情、墒情较好,生产形势向好。但后期还有气象灾害及病虫害发生的可能,建议涉农相关部门凝心聚力,积极预警预测、科学指导病害管理,合理降低种植业生产风险,为全市种植业生产再上新台阶做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