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安康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及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市委四届六次全会精神,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紧扣“五个扎实”和追赶超越要求,全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前三季度,全市经济运行基本稳定。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全市实现生产总值794.52亿元,增长10.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6.75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454.33亿元,增长13.5%;第三产业增加值273.44亿元,增长6.7%。
一、全市经济运行基本特点
(一)从生产看,农业生产稳定,工业增长较快,建筑业发展趋缓,服务业总体平稳
1.农业生产形势稳定。前三季度,全市完成农业总产值118.96亿元,增长3.8%,实现农业增加值68.60亿元,增长4.0%,较上半年回落0.1个百分点。
主要农产品产量基本稳定。前三季度,全市蔬菜产量128.6万吨,增长3.4%;茶叶产量2.8万吨,增长21.6%;水果产量8.6万吨,增长5.0%;肉类总产量15.6万吨,下降0.5%;禽蛋产量2.4万吨,下降0.6%。
2.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1-3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222.70亿元,增长20.5%;实现增加值增长15.5%,较上半年回落0.1个百分点。
支柱产业强势引领。1-3季度,全市六大支柱行业产值增长20.5%,对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为86.8%,较上年同期提高4.4个百分点。其中:装备制造业产值增长39.2%;纺织丝绸增长25.7%;富硒食品增长23.6%;清洁能源增长19.0%;生物医药增长14.1%;新型材料增长13.2%。
八成产品产量增长。1-9月,纳入统计的84种主要产品产量中有八成产品产量较同期增长。其中:饮料类增长28.9%;鲜、冷藏肉增长23.8%;精制茶增长20.1%;水力发电增长18.4%;饮料酒增长12.8%;锌金属含量增长3.1%;水泥增长1.0%;蚕丝下降3.4%;混凝土下降4.4%;植物油下降0.7%。
3.建筑业发展趋缓。前三季度,全市146家资质建筑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19.88亿元,增长20.4%,较上半年回落5.4个百分点。
新签合同额较快增长。1-3季度,全市资质建筑业企业签订合同总额284.68亿元,增长15.1%,较上半年提高8.8个百分点。其中:本年新签订合同额145.87亿元,增长25.1%,较上半年提高21.6个百分点。
4.规上服务业整体发展平稳。至8月末,全市规上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32.67亿元,增长10.9%,增速较上月回落0.5个百分点,其中: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营业收入增长39.0%,较上月回落1.0个百分点。
(二)从需求看,投资给力,消费活跃,外贸向好
1.投资持续给力。1-3季度,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1.7%,虽较上半年回落3.3个百分点,但较上月提高0.8个百分点。其中,项目投资增长20.4%,较上月提高1.3个百分点。
从三次产业看:前三季度,全市三次产业投资均保持20%以上增速,其中:第一产业投资增长21.7%;第二产业增长27.4%;第三产业增长20.0%。与上月相比,二产投资增速回落3.0个百分点,一、三产增速分别提高1.2和1.8个百分点。
工业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前三季度,全市工业投资增长27.7%,高于全部投资增速6.0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技改投资增长24.4%,较上月提高2.3个百分点。
房地产投资不断加快。前三季度,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33.7%,较上半年提高7.9个百分点;全市商品房销售额增长52.4%,较上半年回落1.5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8.1%,较上半年回落1.1个百分点。
2.消费市场持续活跃。1-3季度,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0.52亿元,增长12.4%,与上半年基本持平。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单位)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54.11亿元,增长15.3%,较上半年提高1.0个百分点。
前三季度,全市城镇市场消费品零售额206.09亿元,增长13.6%;乡村市场消费品零售额34.43亿元,增长6.2%。
前三季度,全市餐饮收入40.75亿元,增长10.2%,商品零售额199.77亿元,增长12.9%。
前三季度,全市限上企业(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商品零售1.83亿元,增长17.2%,分别较上半年和一季度加快0.6和4.0个百分点。
3.外贸继续向好。1-9月,全市进出口总额21504万元,增长37.5%,较上年同期加快11.5个百分点,其中,出口总额20141万元,增长39.5%,较上年同期加快13.5个百分点。
(三)从质量看,活力增强,新动能显现,非公占比继续领先,企业培育成效显著
1.民间投资保持活力。前三季度,全市民间投资增长30.9%,与上月持平,分别较上半年和一季度加快2.3和12.5个百分点,高于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9.2个百分点,拉动全市投资增长14.6个百分点。
2.新动能快速成长。截至9月底,全市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22438户,增长18.3%,增速较上月加快1.7个百分点,其中新增各类企业4915户,增长19.9%,较上月加快0.5个百分点。9月末,全市各类市场主体已达16.46万户,增长12.9%,较上月加快1.0个百分点,其中:各类企业2.82万户,增长21.7%,较上月提高2.9个百分点。
3.“五上”企业培育成效显著。截至9月底,全市月度新增“五上”企业65户,其中,9月当月新增14户。
4.非公占比持续领先。前三季度,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471.35亿元,占GDP比重59.3%。
(四)从民生看,民生支出加大,就业良好,城乡收入稳定增长
1.财政民生支出加大。今年以来,全市深入落实各项惠民政策,加大民生支出力度。1-9月,全市财政支出中民生支出累计完成198.69亿元,增长8.7%,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3.9%。
2.就业形势良好。至9月底,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6472人,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5934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267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11%,较上半年提高0.1个百分点,就业形势总体良好。
3.城乡收入稳定增长。1-3季度,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28元,增长8.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622元,增长9.3%。
(五)从运行要素看,用电量保持增长,金融存贷款余额稳定增加,公路运输持续回落
1.工业用电量保持增长。1-9月,全市全行业用电量38.50亿千瓦时,增长18.8%,其中工业用电量8.91亿千瓦时,增长28.5%。
2.金融存贷款余额稳定增加。9月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1461.85亿元,较年初增加150.16亿元,增长10.8%,较上半年提高3.1个百分点;各项贷款余额为769.29亿元,较年初增加55.00亿元,增长9.4%,较上半年回落1.7个百分点。
3.公路运输持续回落。1-9月,全市客货运周转量增长6.6%,较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较上半年回落1.0个百分点。
二、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成本持续增加,停产企业对工业增长影响较大。一是受企业运输成本、工人劳动报酬、原材料价格上涨因素影响,1-8月规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83.27元,较同期增加1.08元,较1-6月提高0.19元;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8.94%,较同期下降0.66个百分点,较1-6月下降0.13个百分点,企业成本持续增加,盈利空间进一步缩小。二是9月全市停产企业达54户,较6月增加2.5倍。停产企业前三季度产值较同期下降36.5%,影响规上工业产值增长2.6个百分点。
(二)开工项目减少,持续高增长压力增大。一是新开工项目大幅减少。今年以来,全市新开工投资项目大幅减少,一直处于同比下滑态势,前三季度,全市新开工项目873个,较上年同期减少343个,下降28.2%,但降幅较1-8月份收窄9.8个百分点。受此影响,新开工项目完成投资比上年同期下降24.5%,对投资增速影响较大;二是投资到位资金短缺仍是投资增长“瓶颈”。前三季度,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到位资金比上年同期增长20%,增速低于同期固定资产投资1.7个百分点。其中,占全部到位资金六成的自筹资金仅增长13%,直接影响投资后续增长。
(三)建筑业发展趋缓,新开工面积急剧减少。1-3季度,全市建筑业总产值增速虽然保持20%以上,但增速呈逐季下滑态势,已降至2017年以来最低点。一是新开工面积减少。1-3季度,全市资质建筑企业完成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086.7万平方米,增长1.5%,较上半年回落5.8个百分点,其中,本年新开工房屋面积351.2万平方米,下降2.1%,较上半年回落16.8个百分点。二是低资质企业发展困难。从全市三级资质企业看,有7家本年新签合同为“零”,有31家本年新签合同额不足1000万,全年建筑业总产值保持20%以上增长难度加大。
(四)财政收支全面回落。截至9月底,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86.85亿元,增长30.%,较上月回落2.0个百分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3.89亿元,增长4.8%,较上月及上半年分别回落6.2和3.6个百分点;一般预算支出完成236.79亿元,增长7.4%。,较上月及上半年分别回落5.7和9.1个百分点。
(五)先行指标持续走低。前三季度,全市客货运周转量增长6.6%,降低今年以来最低点;二是全社会用电量虽增长18.8%,但较上半年下滑4.2个百分点,其中工业用电量增长28.5%,较上半年下滑4.9个百分点;三是中长期贷款增速减缓。进入三季度,全市中长期贷款增速一直处于下滑态势,1-9月,全市中长期贷款余额578.55亿元,较年初增加12.72亿元,增长4.7%,增速分别较上半年及上月下滑3.3和1.5个百分点。同时,从贷款余额增长看,1-9月虽保持增长,但增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4.3个百分点。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降成本,强工业。一是进一步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清理不合理收费,努力减轻企业税费负担,改善企业运行环境。二是针对企业面临的实际困难,对重点企业进行全方位监测,实行“一对一”定向服务,在稳增量保存量的同时,对于停产及半停产业企业,加强分析找准对策,及时解决企业运行和项目建设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从根本上最大限度支持企业恢复生产。
(二)引项目,扩投资。目前固定资产投资仍是全市经济发展的主要拉动力,保持加大投资规模对全市经济稳定增长至关重要。一要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增加重大项目储备,为投资增长增添活动;二要继续拓宽融资渠道,为项目推进提供资金支持,解决项目资金的“瓶颈”制约,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全力争取各类资金的支持,确保项目建设稳步推进。
(三)拓渠道,促建设。一是建设规划部门要在资质评定和评先评优奖励方面予以扶植,切实解决“多而不大、大而不强”的问题,尽快培育一批优秀本地高资质企业,为更好承揽大型工程提供有力保障。二是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把发展建筑业摆到重要的位置,进一步加大生产要素等保障力度,为建筑企业的生存提供有效保障。
(四)抓部门,强联动。进入四季度,全市要进一步明确各县区政府和发改、财政、金融、交通等部门促进服务业发展的职能和责任,夯实任务,寻找发展抓手与对策思路,全方位推进服务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