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汉中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加大转方式调结构力度,多元产业协同发展,推动了全市经济中高速增长。
一、总体发展情况
(一)科技经费投入快速增加。2015年地方财政用于科技事业的拨款为1.53亿元,是2010年的2.2倍。2016年,全社会R&D(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达10.91亿元,比2009年第二次R&D资源清查时增长97.5%,年均增长12.0%;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R&D支出为284.0元,比2009年增长81.0%;R&D投入强度(R&D经费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为0.94%。
(二)科研队伍不断壮大。2017年,全市从事科研活动1万多人,其中规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4333人,含专职研究人员1708人,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达3283人年,其中研究人员1322人年。企业办科研机构37个,机构中有硕士学历377人,占机构人员比重12.9%。
(三)发明专利申请量及授权量持续增长。2017年,全市专利申请数达到2118件,占全省专利申请数比重为2.1%;其中发明专利申请数到811件,占全省发明专利申请数的比重为1.7%。2017年,全市专利授权量达到1257件,同比增长13.2%,占全省专利授权量比重为3.6%;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133件,同比增长38.5%,占全省发明专利授权量比重为1.5%。
(四)创新引领深入融合发展。截至2017年,累计创建国家级试验室1个,创建省级技术研发中心24个。根据2017年全市“四上”企业创新调查数据显示,有创新活动的企业占调查企业的比重为39.7%。其中工业企业创新率42.0%,建筑企业创新率27.5%,批发零售企业创新率40.4%,规上服务业企业创新率34.2%。
二、各类形态稳步发展
(一)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加快。十八大以来,全市先后与34家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签订了科技协同创新合作协议,选育的10个农作物新品种通过国省审定。示范的超级稻超优千号去年亩产达到803.5公斤,得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的充分肯定。5年来引进新技术431项,自主研发110项,引进新品种1165个。农业生产良种化、机械化、设施化、标准化水平有效提升。
(二)规上工业R&D活动企业不断增加。2017年,全市规上工业单位576家,有研究与试验发展(R&D)活动的单位65家,比上年增加12家,同比增长22.6%;其中:有研发机构企业数36家,同比增长5.9%;有专利申请的企业数35家,同比增长9.4%;有新产品销售的企业数55家,同比增长22.2%;享受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的企业数8家,同比增长14.3%。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向好。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拉动工业增长的新动力。2017年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376.75亿元,同比增长12.5%,增速连续五年保持在10%以上。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份额连创新高,2017年占比达到27.9%,占比连续三年保持在27%以上。
(四)电子商务快速发展。截止2017年,全市县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12个,全面推动电商服务资源与产业发展深度对接融合。2017年,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126.96亿元,同比增长16.5%。其中:网络零售额18.88亿元,同比增长49.1%。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对拉动消费和促进消费结构升级起到了重要作用。
(五)城市商业综合体迅速兴起。近几年来商业经营业态的多样化与消费需求的多元化、个性化,引导了商业地产的升级与变革,聚合了零售、餐饮、休闲养生、娱乐、文化、教育等多种服务功能的新商业模式——城市商业综合体呈现快速发展。2017年,全市城市商业综合体3家,共有商户301个;商户从业人员3265人;全年客流总量749万人;商户实现销售额14.47亿元。
(六)新兴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全市依托区位优势,坚持把推动新兴服务业发展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突出培育多式联运和运输代理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健康养老、体育等新兴产业。2017年全市规上新兴服务业单位71户,占全部规上服务业单位数的28.1%。实现营业收入合计6.60亿元,同比增长34.9%,高于全市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速26.5个百分点。
三、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R&D投入强度相对较低。2016年,全市R&D投入强度为0.94%,与全省平均水平还差1.25个百分点,距离全市“十三五”规划目标1.5%的投入强度还有较大差距,与国际公认的标准更有很长的路要走。投入强度不足,说明了全市企业严重缺乏竞争力,急需尽快转型发展。
(二)高新技术企业相对较少。高新技术企业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经济实体,能够持续进行研究开发与技术成果转化,形成企业核心自主知识产权。截止2017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2209户,全市仅29户,数量占全省的比重为1.3%。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与发达地市相比,差距依然较大。
(三)科技创新体制不够完善。产学研有效合作机制有待创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体系衔接的紧密度不够,科技资源整合运用能力不够强,“碎片化”、“孤岛”现象依然存在。创新资源分散、创新合力不强的问题成为全市创新能力建设的制约因素。科技中介服务发展相对滞后,不能完全适应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工作的要求,科技企业孵化器或众创空间难以吸收具备成长潜力的企业入园孵化。
四、建议措施
(一)进一步加大财政科技投入。持续加大市财政资金支持科技产业发展的投入力度,将重点用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新平台和科技园区建设等。
建立健全财政资金投入R&D经费的稳定增长机制。明确政府财政科技经费支出占当年财政支出的比重,将财政资金R&D经费增长率列入各县区绩效考核指标,并定期监督检查。
(二)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以《十三五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建设规划》和《汉中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若干规定》为引领,进一步整合全市科技资源,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储备库,着眼智能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加大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力度,推动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快速发展。
(三)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制。加快军工产学研合作研究,依托全市军工企业、陕西理工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开展关键共性重大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应用示范,促进更多科研成果就地转化。建成汉中市科技资源统筹中心,推广创业苗圃、创客空间、创业公寓等新型孵化模式,形成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星创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