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以来,延安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省一号文件,积极主动抢抓农业发展战略机遇,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着力推进农产品基地建设、农业产业精准扶贫,力促农业生产提质增效,全市优势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农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谱写出农村经济发展新篇章,有力的促进了延安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一、改革开放40年,农村经济总量实现跨越式发展
农业生产快速发展,总量逐年增加。从1978年到2017年间,延安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1990年突破10亿元,1994年突破20亿元,2005年突破50亿元,2017年达214.09亿元,总量逐年增加,与1978年相比年均增长20.4%,呈现稳定增长态势。
二、农民收入保持快速增长,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农民收入快速增长。1978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53.4元,2017年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1525元,比1978年增加11471.6元,年均增长14.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三、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产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四十年来,各县区不断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变化,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逐步形成了以“水果、蔬菜、畜牧”为主的三大主导产业新格局。
1.粮食生产能力显著提高。40年来,各级政府对农业和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对促进粮食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全市一直实行的粮食直补、农机补贴、种子补贴等各项惠农政策的实施,有效地提高了粮食的产出率,提升了种植效益,促进了粮食生产水平的稳步提升。全市粮食种植结构逐步优化,区域布局日趋合理,粮食生产能力显著提高。2017年全市粮食产量76.7万吨,比1978年全市粮食增加37.1万吨,年均增长1.7%。
2.水果产业持续快速发展,产业化水平显著提升。改革开放以来,全市紧紧围绕如何做大、做强果业生产战略目标为主线,对果业提出“大改形、强拉枝、巧施肥、无公害”四大技术的推广应用,继续坚持“南提北扩”的总体思路,以实施果业提质增效工程为重点,强化科技支撑,大力推进现代果业建设,园林水果生产逐步形成以苹果为主区域化的发展格局,全市苹果的产量、质量、优果率和效益大幅提升。以苹果为主的园林水果面积由1978年的22.2万亩扩大到2017年的456.9万亩,果品产量由1.84万吨增加到337.9万吨;其中苹果产量由1978年的0.87万吨增加到2017年的323.1万吨,2017年苹果产量占全市水果产量比重95.6%,全市果业呈现出又好又快的发展局面,产业优势日益显现,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之一。
3.蔬菜产业迅速壮大,品种结构继续优化。全市蔬菜产业起始于1992年,二十多年来蔬菜产业在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市场供应、社会稳定等方面所占有的重要地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各级政府加大对蔬菜产业发展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蔬菜产业的品质和品种结构进一步提高,产业规模持续扩大,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蔬菜产业在种植业中的比重逐年增加,蔬菜由7.5万亩增加到42.17万亩,增长速度较快。特别是近几年设施蔬菜总量占蔬菜总量比重较大,均达到50%以上,已经在主产区农民收入中占到举足轻重的地位。2017年底,全市设施数量达到17.83万个,其中日光温室大棚10.97万个,大拱棚6.66万个,大棚蔬菜生产规模明显扩大,商品率提高,科技含量加大,以反季节生产为主、周年生产、四季有菜的格局已经形成,丰富了城乡居民的菜篮子,增加了农民收入。
4.畜禽生产稳定发展,养殖效益全面提升。改革开放以来,全市坚持把发展畜牧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来抓,特别是近几年畜牧产业紧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保供给,保安全,保生态”的要求,按照“规模扩张,质量提升,加工突破,转型升级”的发展思路,以转型升级为目标,强力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着力加强“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建设,以规模化、标准化、科学化舍饲养殖与果畜结合,发展循环农业为主攻方向,转变生产方式,壮大产业规模,由于全市持续对生猪养殖政策大力扶持以及各种惠民补贴的实施,畜禽养殖继续保持稳步发展。截至2017年底,畜牧业产值达到30.5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4.3%,全市存栏猪、存栏羊、存栏牛、存栏家禽分别达到66.81万头、62.11万只、15.1万头和381.44万只,肉类总产达到7.46万吨,比1980年增长8.9倍,年均增长6.1%;禽蛋产量3万吨,与1980年相比年均增长8.4%,保证了延安市副食品消费市场的有效供给,成为农村经济支柱产业。
四、农业农村工作取得显著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全市落实和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系列支农惠农政策,有效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提高。近年来全市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促进现代农业长效发展,确保粮食生产安全,水果、蔬菜、畜牧产业保持健康稳步发展,实现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1.全市各级政府持续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拓宽各种投资渠道,农业生产稳步发展。
2.粮食生产管理水平快速提升,粮食生产潜力得到充分发掘。近年来在粮食生产过程中,各级政府合理充分引导农村土地流转,加大项目扶持力度,粮食生产规模化程度和粮食生产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3.农业扶持力度的加大,助推农业新科技的推广。近年来各县区对农业新技术的大力推广,全市粮食新技术大幅提高粮食的单产水平,设施蔬菜大大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果业新技术很好地提高果品品质,形成长效推广机制,新技术覆盖范围不断扩大。
4.改变扶持政策,市场调节得到充分利用。近几年为稳定畜牧业发展推行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收储措施,促进畜牧业发展的同时违背了市场规律,造成了盲目养殖和追逐行业暴利,破坏了行业正常发展。全市改变扶持政策和手段,积极对养殖产业引导和调控,优胜劣汰自然调节,防止生猪养殖行业出现大起大落的现象。避免盲目扩大养殖规模,适度规模发展养殖产业,促进了养殖业良性循环和畜牧业稳定发展。
5.设施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手段和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现代设施农业在未来全市农业发展占到举足轻重的地位,发展设施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增强区域经济发展活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各级政府积极运用行政推动,市场拉动,企业带动,农户主动等多种途径和方式,推动优质、高产、高效的设施农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