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打印
分享:

人口发展开新局 戮力同心谱新篇——新中国成立75周年陕西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

您当前所在位置 : 首页>统计数据>统计信息 > 全省

人口发展开新局 戮力同心谱新篇——新中国成立75周年陕西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

文章来源: 省统计局 发布日期: 2024-11-19 16:33
字号:
打印

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对人口问题高度重视,强调“人口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必须着力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七十五年,全省人口总量平稳增长,人口质量显著提升,人口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人口发展的新情况新变化,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人口均衡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着力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不断深化生育政策、城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人口发展环境。

一、人口总量平稳增长,人口再生产发生历史性转变

(一)人口总量持续增加,增速高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新中国成立以来,全省常住人口由1949年的1317万人发展到2023年的3952万人,年均增加35.61万人,年均增长率约为1.5%,比全国高0.2个百分点,人口密度由1949年的64人/平方公里增加到2023年的192人/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增加了128人。1949-1977年,全省人口快速增长,人口年均增加51.21万人,年均增长率为2.66%。1978-2011年,计划生育政策得到全面贯彻执行,人口增速逐渐放缓,人口年均增加人数下降为29.88万人,年均增长率为0.92%。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我国生育水平长期低于更替水平2.1的现状,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果断决策,及时调整生育政策,从2013年的“单独二孩”,到2016年的“全面二孩”,再到2021年的“全面三孩”,生育控制逐步放松,人口保持了平稳增长。

(二)人口死亡率逐步降低,人口再生产发生历史性转变。新中国成立以前,全省的人口再生产特点受到社会经济条件、医疗卫生水平和战争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缺乏有效避孕措施和医疗条件相对落后的情况下,人口出生率较高(30‰以上)。同时,由于生活水平低下、医疗卫生条件有限以及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人口死亡率也相对较高(20‰)。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经济、社会以及医疗卫生事业的逐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口死亡率逐步下降,到2023年,人口出生率下降为6.83‰,死亡率下降为8.14‰,自然增长率下降为-1.31‰,人口再生产发生了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到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历史性转变。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导致了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2010年全省60岁、65岁及以上人口占全省常住人口的比重分别为12.85%、8.53%,较2000年分别上升3.38、2.59个百分点,0-14岁人口比重为14.71%,全省步入老龄化社会;2020年全省60岁、65岁及以上人口占全省常住人口的比重分别为19.20%、13.32%,较2010年分别上升6.35、4.79个百分点。2023年,全省60岁、65岁及以上人口占全省常住人口比重分别为21.59%、15.23%,0-14岁人口比重为16.40%,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将加大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压力,减弱人口红利,持续影响社会活力、创新动力和经济潜在增长率,是进入新时代人口发展面临的重要风险和挑战。

(三)人口结构不断优化,人口性别结构由失衡转为均衡。新中国成立以来,全省人口性别比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从失衡到逐渐均衡的发展过程。新中国成立初期,总人口性别比不断上升,由1949年的111连续上升至1955年的118,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高值。为切实解决好性别比失衡问题,陕西加强人口综合治理,严厉打击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的违法行为,同时生育观念也出现了极大转变,人口性别比严重失衡的局面得到极大改善。随着生育政策的调整完善以及生育观念的转变,从2010年开始,总人口性别比持续下降至2023年的104,为国际通行的正常范围值,总人口性别比实现了由失衡向均衡的转变。

二、人口质量显著提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突破77岁

(一)受高等教育人口大量增加,多于全国平均水平。2020年全省常住人口中,拥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727.2万人;拥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615.9万人;拥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343.2万人;拥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857.2万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同2000年相比,每十万人拥有大学、高中、初中文化程度人口分别由4138人、12246人、33203人增加到18397人、15581人、33979人,分别增加了14259人、3335人、776人,其中,每十万人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比全国平均水平多2930人,居全国第6位。每十万人拥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由34475人减少为21686人,减少了12789人。

(二)人民健康状况持续改善,平均预期寿命突破77岁。新中国成立以前,受经济、社会因素和落后的卫生医疗条件等影响,全省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只有35岁。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全省医疗卫生投入快速增长,公共卫生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人民的身体素质日益改善,人口预期寿命不断延长。2020年全省人均预期寿命达到了77.8岁,比2000年提高6.35岁。其中,男性人均预期寿命为75.59岁,比2000年提高了5.53岁;女性人均预期寿命为80.24岁,比2000年提高了7.23岁。

(三)百岁老人大幅增多,人口长寿水平达历史新高。长寿水平(80岁及以上人口占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是衡量人口健康素质的指标之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全省人口长寿水平仅为2.97%;改革开放初期,全省人口长寿水平上升为3.44%;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福利体系的完善和科技进步与生活方式变革等因素,2020年全省人口长寿水平上升为11.95%,100岁及以上老人有2561人,比2000年增加2437人。

三、流动人口规模持续扩大,常住人口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

(一)流动人口规模持续扩大,年均增速高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前近30年间,受经济发展、社会环境以及户籍制度等因素的限制,全省人口流动现象并不普遍,这一阶段的人口迁移大多是在国家政策指导下有计划进行,大部分迁移人口连同户籍关系一起变动,人户分离的流动人口比例很小。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全省流动人口出现迅猛增长,规模不断扩大,占全省人口比重快速上升,全省流动人口由2010年的493.97万人增加到2020年的927.39万人,年均增加43.34万人,年均增长率为6.5%,比全国高1.07个百分点,占全省常住人口比重由13.23%上升至23.46%。快速增加的流动人口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对推动经济的高速增长做出了显著贡献。

(二)城镇人口不断增加,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增速高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改革开放前,由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以及城乡二元结构等方面的现实国情,城镇化进程较缓慢。新中国成立以来,全省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从1949年的9.49%上升至1977年的16.10%,平均每年上升0.24个百分点。改革开放以来,全省的城镇化水平快速提升,全省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从1978年的16.34%上升至2011年的47.35%,平均每年上升0.94个百分点。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城镇化建设,明确提出实施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高城镇化质量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人口管理向自愿落户和自由流动迈出了一大步。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2012年的49.71%上升至2023年的65.16%,平均每年上升1.4个百分点,增速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21个百分点。

(三)中心城市集聚能力显著增强,西安市城镇人口突破1000万人。全省各市(区)城镇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由1990年的1个(西安市)发展到2023年的9个(西安市、宝鸡市、咸阳市、渭南市、延安市、汉中市、榆林市、安康市、商洛市)。2023年底,西安市城镇人口突破1000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79.88%,高于全省14.72个百分点;咸阳市、渭南市和榆林市城镇人口超过了200万人;宝鸡市、汉中市城镇人口在170-200万人区间;延安市、安康市和商洛市城镇人口在100-150万人区间。随着城市综合实力的增强、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基础设施的完善,城市人口净流入提速,中心城市集聚能力不断增强。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七十五年,全省人口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人口流动规模扩大、受教育程度提高、长寿水平达历史新高,但也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等风险挑战,人口发展进入关键转折期。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促进人口均衡发展为主线,强化人口发展的战略地位和基础作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加快塑造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保障陕西现代化建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