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打印
分享:

乘势而上千帆竞 策马扬鞭正当时

您当前所在位置 : 首页>统计数据>统计信息 > 全省

乘势而上千帆竞 策马扬鞭正当时

文章来源: 陕西省统计局 发布日期: 2018-10-19 10:50
字号:
打印

——加快发展“三个经济”思考之二“门户经济”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201711月,陕西省委书记胡和平在全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也提到,“加快发展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大力发展金融、物流等现代服务业,构建具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作为“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重要枢纽和“向西开放”的战略前沿,发展“门户经济”是陕西统筹内外优势和机遇、加快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重要抓手。因此,本文选取“门户经济”为切入点,通过对比四川、重庆、安徽等相关省份,研究陕西门户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障碍,提出破解障碍的六个关键点,力求为推进陕西全方位对外开放,加快建设富有陕西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助推陕西高质量发展提供必要参考。

  一、文献综述及国内外开放经济发展经验

  (一)相关文献综述

  “门户”一词,《现代汉语词典》和《辞海》解释为“出入必经之地”。而从区域和城市研究角度,“门户”这一概念最早是由McKenzie1933)提出的,是指某个区域的出入口,并借此加强腹地和外部世界之间的联系。1971年,美国学者R.J.Burghardt对“门户城市”给出了一个地理学定义,指出门户城市连接两个地区的城市住区,通常位于一个优越的自然条件区位以便于控制腹地的出口和入口。Bird(1983)将“门户功能”定义为城市腹地同国内其他地区以及通过交通运输与国际地区结合在一起的城市功能。Short等(2000)将门户的概念引入全球化理论的研究中,认为门户不再是一个区位概念,而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各种“流”的汇集地、连接区域和世界的节点、经济体系的控制中心。Neal2011)在明确区分中心性和影响力这两个概念的基础上,将门户城市定义为非中心但却具有影响力的世界城市类型,认为门户型的世界城市充当的是看门人的角色,通过通道的中介调节作用而获得影响力。徐珺等(2013)认为,国际门户城市是国际城市的高端形态,是全球城市网络中主要节点,是全球战略性资源、通道和产业的控制中心,通过对包括物资、资本、信息、人才、科技、文化等在内的战略资源进行聚集与配置,从而对全球某个或多个领域、或局部区域具有相当的控制能力,在城市交往体系中具有超越国界的影响力。

  (二)国际知名门户城市发展现状及经验

  开放门户建设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而言意义非凡,其不仅反映了一个地区的自然禀赋、功能水平,也决定着这个地区的战略地位和资源汲取能力。因此,国际门户城市为推进门户城市建设,在处理与周边区域关系、提升基础设施通道功能、优化政策软环境等方面采取了不少有效举措。

  德国汉堡——制定了服务于城市转型的总体发展规划。明确了“以港兴市”的城市转型基调后,制订了港口发展、经济发展和城市重建三个具有层次性的分阶段发展计划,为不同时期汉堡的转型发挥了巨大作用。

  荷兰鹿特丹——建立了高效、迅捷的集疏转运系统。在先天区位优势的基础上,开凿了连通莱茵河的运河航道,修建了连接西欧各国的高速公路、铁路、石油管线等陆上运输网,把包括西欧、中欧和东欧部分地区在内的广大内陆地区囊为其经济腹地。以鹿特丹为中心,半径500千米范围内的英国、德国、比利时、瑞士等西欧国家的主要工业区都通过它与世界市场交流。

  日本横滨——提出“横滨复兴计划”,大力吸引龙头企业,成功说服日产汽车将总部迁入;积极拓展贸易渠道,建设国际物流中转港。利用地理优势大力发展日美贸易的同时,也把目光投向中国、东南亚地区;积极开展港口疏运设施建设,形成了完善的以铁路、公路、水路为主的高度密集的交通网络,做到了各码头、仓库之间以及其他港口之间均有铁路、公路连接;努力改善软件环境建设,推出了集装箱码头全天候工作,建立工作协调机构,简化申请装卸货物手续,减少船舶的港口费用、设备使用费,推行有竞争力的货物装卸作业收费标准等一系列措施;积极发展滨海旅游与休闲产业,启动了“未来港口21世纪计划”,通过打造一个历史风情与海洋环境并存的开放性城市,吸引了众多游客。

  (三)国内相关省市门户经济发展现状

  从世界各国的发展态势来看,积极争取、着力建设成为开放门户,曾经只是沿海港口城市的普遍做法和共同特征,但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和交通条件的改善,开放门户对区位条件、港口资源等自然禀赋的依赖日渐减弱,通过无水港、海铁联运等建设实施,一些内陆地区也能成为开放高地,具备门户功能。因此,随着开放门户的替代性、转移性特点进一步凸显,地区之间的门户争夺之战更加激烈。

  重庆——大力发展枢纽经济,打通快速便捷的物流通道。重庆尽管地处内陆,但位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两大国家战略“Y型”连接点上,区位优势明显,因此依托强大的交通物流聚合力充分发挥渝新欧铁路通道、长江黄金水道、航空国际航线便利条件,为对外贸易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广西——推动南向通道建设,有效衔接“一带一路”。通过实现桂渝班列对开,加快推进中新互联互通南向通道建设等措施,大力推动跨境公路运输和跨境铁路运输,形成以海铁联运为主,公海联运、跨境公路运输、跨境铁路运输等为辅的多式联运体系,努力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无缝衔接。

  四川——利用“综保区”平台优势,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于2010年设立,是目前国内开放程度最高、政策最全面、功能最齐备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目前已吸引英特尔、富士康、德州仪器、戴尔、莫仕等世界500强企业入驻,有力的推动了四川的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以自贸区为载体和平台,四川正以展现成都对外开放新水平为目标,努力将成都打造成为“一带一路”最具影响力的供应链枢纽城市。

  二、陕西发展门户经济的基础、现状和机遇

  (一)从发展基础看

  1、区位优势——自古以来,作为古丝绸之路起点,陕西便是世界的枢纽,对外开放的门户。同时陕西地处中国内陆腹地,东邻山西、河南,西连甘肃、宁夏,南抵湖北、四川、重庆,北接内蒙,是中国毗邻省市最多的省份。全国区域经济布局上,具有承东启西、东联西进的地理优势,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2、文化历史优势——陕西历史源远流长,民族文化闻名遐迩。这里是中国古人类和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是中国历史上多个朝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被誉为“天然的历史博物馆”。文物点密度之大、数量之多、等级之高,均居全国首位,有力的带动了陕西文化旅游业的繁荣发展。

  3、科教优势——陕西的科教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是全国航空、航天、机械、电子、农业等领域重要的科研和生产基地,也是全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基地。作为全国科技和高等教育大省,陕西在现代农业、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空间技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和高效节能等高新技术领域形成了独特的优势。以西安、宝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为骨干的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已经形成。

  (二)从发展现状看

  近年来,陕西充分结合省情,发挥区位优势,积极深化对外开放,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对外贸易规模和质量实现“双提升”,利用外资实现跨越式发展。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陕西省积极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高标准建设自贸试验区,发挥科教与人文优势,正在成为向西开放、向东集散、辐射“一带一路”的经济和文化门户。

  1、进出口发展迈上新台阶

  对外贸易规模连上台阶,增速居全国前列。近年来,陕西进出口贸易呈现稳定快速增长态势。20122017年,全省外贸进出口总值从934.19亿元起步,2013年迈上千亿元台阶,2017年又突破两千亿大关,达2714.93亿元,增长1.9倍,年均增速23.8%,其中出口年均增长24.9%,进口年均增长22.1%2017年,陕西进出口总值较上年同期增长37.4%,高于全国23.2个百分点,居全国第5位,其中出口1659.80亿元,增长58.8%,高于全国48个百分点,居全国第2位。贸易顺差604.67亿元,比上年扩大490.84亿元。

  贸易合作伙伴数量不断增多,“一带一路”沿线出口高于平均水平。丝博会、杨凌农高会、首届世界西商大会等高规格活动精彩纷呈,招商引资效应不断显现。截至2017年底,陕西共与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贸易伙伴关系,世界500强企业有100多家在陕落户。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情况看,2017年陕西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值323.7亿元人民币,较2016年增长39.8%,增速高于全部进出口2.4个百分点。其中,中亚沿线国家进出口总值6.9亿元,同比增长1倍;汽车出口15.4亿元,苹果汁出口3.3亿元,分别增长1倍和72.8%。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投资76个项目,涉及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23个国家和地区,协议投资总额达14.37亿美元。通过“引进来”、“走出去”,陕西产业升级持续推进,陕西企业在整合全球资源的过程中持续发展壮大。

  2、对外贸易结构日益优化

  出口商品结构升级、高技术出口带动作用明显。开展对外贸易之初,陕西出口商品主要是农副产品、工矿产品,随着出口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的提升,出口商品种类日益繁多,涵盖了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深加工矿产品、粮食、豆类、水果、纺织品、果蔬汁等,其中,机电产品、农产品、纺织品等为我省主要出口商品。2017年,全省机电产品出口1441.3亿元,同比增长64.9%,占同期全省出口总值的86.8%;农产品出口42.3亿元,其中苹果汁出口20.7亿元,同比增长54.1%。拥有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飞机、石油钻机,输变电成套设备等重大技术装备增长明显,2016年,高新技术出口已占全省机电产品出口额的85%2017年,美光半导体(西安)有限责任公司和三星(中国)半导体有限公司两家龙头企业的进出口总值占全省总量的56%,其中出口总值占59.5%,进口总值占50.5%,均占据全省“半壁江山”,对全省对外贸易的贡献突出。

  海关特殊监管区表现亮眼,自贸试验区动力强劲。2017年,全省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流通货物实现进出口194.09亿元,同比增长3.3倍,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比重为7.1%,较2016年提高2.7个百分点。其中出口更是表现亮眼,增长近14倍之多。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运营,一年新增注册市场主体14811户,比揭牌前增长58%;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正式上线运行,“微信办照”经验在全国推广,全国首个多式联运海关监管中心正式运营;2017年,自贸试验区进出口总额1984.9亿元,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73.1%

  3、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利用外资实现翻番,项目规模不断提升。从1983年获批成立首家外商投资企业金花饭店之始,陕西利用外资量实现了逐年攀升的良好局面。2017年,全省合同利用外资100.2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58.94亿美元,较2012年均实现翻番,年均增速分别为14.3%15%;签订外商合同项目203个,单个项目实际利用外资均值达2903.45万美元,是2012年的1.4倍。

  制造业为利用外资主要流向,占比超过七成。分行业看,制造业为吸引外资的主要行业,2017年占实际利用外资比重达到73.1%,第三产业中占实际利用外资比重较高的前三位分别是房地产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分别占11.6%5.6%2.9%

12017年分行业实际利用外资情况(%

  4、文化旅游产业繁荣发展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比逐年增加,居西部第一。近年来文化产业发展取得瞩目成就,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500.7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802.5亿元,占GDP比重为4.14%,比2012年提高0.64个百分点,位居全国第9、西部第1,发展成果进一步凸显。文化产业发展后劲充足。2017年,文化产业投资额达1776.70亿元,增长21.3%,增速高于固定资产投资6.7个百分点;全省财政用于文化体育与传媒业的支出为119.62亿元,比2012年增长30.3%,文化产业发展活力正逐步增强,发展潜力巨大。

  特色文化持续输出,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目前为止,陕西多个文化品牌和活动紧锣密鼓的展开,开启了陕西国际文化交流的大幕,如传统文化品牌“国风秦韵”已先后到亚洲、欧洲等多个国家地区演出;“中阿丝绸之路文化之旅——中国文化周”是在沙特阿拉伯“2030愿景”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两国文化部门7年来首次合作的成果;“从长安到罗马”系列文化活动中的陕西原创杂技剧《丝路彩虹》在欧洲6国巡回演出;连续举办四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等,在促进“一带一路”建设和丝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合作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旅游市场成为开放窗口,收入增长快于游客人数。近年来,陕西积极推进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旅游市场保持平稳增长态势。2017年,全省接待入境游客383.74万人次,年均增长1.7%;国际旅游收入27.04亿美元,比2012年增长69.3%,年均增长11.1%,增速高于游客人数增速9.4个百分点;接待国内旅游人数51901万人次,比2012年增长1.3倍,年均增长13%,其中省外游客18061万人次,同比增长60.7%,占比较上年提高9.6个百分点;国内旅游收入4630亿元,比2012年增长1.9倍,年均增长17.9%,增速高于游客人数增速4.9个百分点。旅游业贡献率进一步提升。据省旅游局测算,2016年,陕西省旅游业发展对地区生产总值的直接贡献率为10.1%,比上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直接拉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0.8个百分点。

  从游客分布看,外籍游客主要来自美国、韩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德国、加拿大、马来西亚、法国及新加坡,占外籍游客总人数的66.7%。省外游客主要来自周边邻省和东部沿海省份,山西、河南、四川和甘肃四省占省外游客的比重比最高,达39.8%,其后为山东、浙江、湖南、河北、江苏及广东,上述10省总接待量占67.6%

  5、物流交通优势日益凸显

  交通网络日趋完善,咸阳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4000万人次。“陆空”综合交通枢纽形成大通道,联接全国的铁路、高铁、高速公路及航空交通网络日臻完善,陕西向西开放、向东集散、辐射全国的能力不断增强。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获批72小时过境免签,2017年共开通国内外通航点198个,国内航线通达性以及快线数量居全国第二,已初步形成了连接亚、欧、美、澳、非五大洲21个国家46个城市57条国际航线网络,去年旅客吞吐量突破4000万人次,在全球航空运输网络中的节点作用有了明显提升。以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和西安北客站为核心的区域综合交通中心基本建成,形成以大西安为核心的城市群1小时通勤,2-3小时到达周边省会城市,4-6小时到达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的交通圈。2017年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5279公里;公路通车里程17.44万公里。

  物流通道加快建设,中亚班列运行常态化。在加速融入“一带一路”大格局的过程中,陕西东西双向开放的门户不断扩大。京东无人机总部和研发中心、海航物流总部纷纷落户西安;国内首条陆空联运跨境电商货运直飞航线开通;德国法兰克福建立了陕西首个欧洲“海外仓”;开往中亚的“长安号”国际货运班列实现往返常态运行,中欧班列线路达到4条。目前从西安出发的国际班列已可到达中亚五国以及德国、波兰、芬兰、匈牙利等多个欧洲国家,西安新筑站已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最大的物流集散中心。陕西已经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重要的贸易纽带和衔接中亚、贯通东西的国际物流大通道。

  (三)从发展机遇看

  新常态下,陕西发展“门户经济”面临着重大机遇:一是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机遇。陕西将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大格局,以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建设“一带一路”五大中心为目标,彰显“一带一路”中心优势,助推陕西加快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二是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战略定位要求机遇。《陕西省“十三五”建设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规划》明确了我省“十三五”建设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的战略定位,即打造“一带一路”核心区、打造高水平自贸试验区、打造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示范区、打造全面深化改革先行区、打造区域特色发展引领区。陕西建设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先行先试的使命和诸多上升到国家战略的规划,使陕西可以获得更多支持。

  三是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揭牌机遇。20174月,陕西自贸试验区挂牌成立。陕西成为西北地区首家拥有自贸区的省份,有力的推进了陕西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成功打造路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新格局。2017年,自贸试验区进出口总额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七成以上,成为了陕西打造“门户经济”的新亮点和增长极。

  四是建设关中平原城市群和西安国家中心城市机遇。《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的获批及对西安国家中心城市的明确定位,将持续增强西部发展的内生动力,形成以城市群为支撑的西部开发开放新格局,为陕西持续增强发展的空间承载力。

  三、陕西发展门户经济中存在的短板——与相关省份对比

  为分析我省在门户经济发展过程中与其他省份差距,考虑区位因素,本文选取了同样位居西部内陆地区,不具备区位优势但发展迅速的四川省、重庆市,及经济总量相近的安徽省,进行了对比分析。

  (一)进出口差距明显,外贸依存度低水平徘徊

  1、进出口占比不足全国百分之一,总量为四省市最末

  从进出口占比看,陕西省进出口总额在全国的占比呈逐年增加态势,但占比始终很小,2017年仅为0.98%,不足1%。从位次看,陕西进步明显,由2012年的24位提升至2017年的18位,但仍低于排名第11位的四川、第14位的安徽及第12位的重庆。从总量看,2017年,陕西实现进出口总额2714.93亿元,仅相当于四川的58.9%,安徽的74.8%及重庆的60.2%,与上述三省市相对差距虽较2012年有所缩小,但依然较为明显。

  2、外贸依存度远低全国水平,与重庆差距明显

  外贸依存度是一国或地区贸易进出口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值,是衡量国家或地区对外开放程度大小,反映其经济对进出口贸易依赖程度的重要指标。长期以来,陕西受产品竞争力较弱、外商投资规模小和加工贸易发展水平较低等因素影响,外贸依存度虽有提升,但一直低水平徘徊。2017年陕西外贸依存度12.4%,居第17位,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21.2个百分点,分别低于重庆(23.1%)、安徽(13.2%)和四川(12.5%)10.70.50.1个百分点,其中,出口依存度7.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9个百分点;进口依存度为4.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3个百分点,表明陕西对外开放程度有限。

  (二)招商引资规模偏小,营商环境亟待加强

  1、利用外资仅为全国4%,不到安徽四成

  2012年来,陕西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逐年增加,占全国的比重也不断提升,但所占份额始终很小。2017年陕西实际利用外资58.94亿元,仅占全国水平的4.5%,相当于安徽的37.1%及重庆的57.9%

  2、营商环境不佳,“软服务”亟待提升

  投资环境是决定招商引资成败的关键因素。当前,陕西在企业注册、人才生活等“软服务”方面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国家统计局组织开展的34个城市企业办理施工许可所花时间调查结果显示,西安市办理施工许可所花时间总长在34个城市中由长到短排序,居第4位,比花时最少的宁波市多560日。其中住宅类项目实际所花时间比最少的沈阳多551日;工业类项目实际所花时间比最少的海口多792日,表明我省营商环境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存在一定差距。

  (三)地区发展不均衡,对外经济对西安依赖度较高

  1、五大贸易伙伴集中度过高,韩国香港占利用外资八成以上

  从贸易伙伴看,陕西对台湾、韩国、香港、美国、日本五大贸易伙伴的依赖度较高,且集中度呈上升态势。2017年,五大贸易伙伴占全省进出口份额达71.6%,较2016年提高1.2个百分点。从外商投资看,韩国和香港为两大“巨头”。合计占全省合同外资和实际外资的比重分别为84%80.2%,较2016年分别提高15个和8.8个百分点,表明我省利用外资对韩国和香港依赖度过高,且集中度仍不断增加。而安徽实际利用外资超3亿美元的国家(地区)有9个,较我省发展更加均衡。

22017年陕西五大贸易伙伴进出口占比情况(%

  2.西安对外经济“一枝独秀”,以点带面格局未能形成

  从进出口情况看,2017年,西安进出口占全省比重达93.8%,较2016年提升1.2个百分点,而排名第二、第三的宝鸡、咸阳仅分别占2.1%1.4%,且渭南、宝鸡在全省进出口高速增长的环境下均出现负增长。从外商投资看,西安合同外资、实际外资占比达全省九成左右,且较2016年占比均有所提升,表明西安对周边区域的辐射作用较小,未能起到“以点带面”作用。

32017年西安及其它市区进出口占比情况(%

  (四)产业发展层次较低,出口品牌化程度不高

  1、二产仍为能源主导,三产总量增速均居四省市最末

  第二产业“能源主沉浮”。产业基础是发展门户经济的根本动力。近年来,陕西产业转型升级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来说产业层次仍然较低。陕西工业总产值排位前10名的行业多为能源化工工业,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更是连续多年占比居首,高达10%以上。而安徽前10位的行业中,能源化工工业占比仅不到10%(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占5.7%,居第五位,橡胶和塑料制品业3.9%,居第十位)。新兴工业产业、信息技术、医药工程技术等技术附加值高、符合产业转型升级方向的产业、产品并没有在陕西工业结构中居主导地位。

  第三产业贡献偏低。从总量看,2017年,我省第三产业增加值总量居全国第17位,在对比的四省市中排名最后(四川第8位、安徽第14位、重庆第16位)。从增速看,2017年,我省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居全国第19位,相比于GDP增速居全国第9的位次,发展相对滞后,在对比四省市中同样排名最末(四川第8位、安徽第10位、重庆第7位)。从占比看,第三产业占比42.3%,低于第二产业7.5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9.5个百分点,对经济贡献度偏低的情况依然存在。从内部结构看,第三产业仍以批发零售业和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等传统服务业为主,金融等现代服务业相对滞后,金融业增加值在第三产业中的占比仅为5%

  2、加工贸易占比过高,品牌效应尚未形成

  由于长期以粗放型经营为主,陕西加工贸易依赖度较高。2017年,全省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1735.09亿元,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63.9%,其中,出口1065.61亿元,占比61.4%。这表明陕西在国际产业链上仅处于中游水平,对外开放层次较低,制约着陕西经济发展新高地的构筑。同时,陕西生产的多数产品还缺少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大部分产品的出口是使用外方品牌的加工贸易和以贴牌为主的订单贸易,没有出口定价权,在全球产业价值链分工中只能获得微薄利润,难以在激烈的竞争的国际市场上立足,难以适应个性化、品牌化、流行化和多样化的国际市场需要。

  (五)旅游资源亟待深度开发,高端文化产品供给不足

  1、文化产业占比依然偏低,与发达国家地区差距较大

  目前在发达国家和地区,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从国际看,英国、日本的文化产业已成为其国内第一、二大产业,美国的文化产业已占本国GDP18%-25%;从国内看,北京、上海、广东、湖南等省市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突破5%。相比发达地区及省份,我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比仅为4.14%,尚未成为具有支柱地位的产业。

  2、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旅游收入仅为四川一半

  陕西拥有得天独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资源,但由于地理、体制和人才等因素制约,对传统文化资源和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不充分,文化资源不能有效转化为产业资源,导致陕西作为文化资源大省在国内文化市场上话语权和竞争力不强。以旅游产业为例,由于对外宣传力度、旅游精细化服务、旅游管理等方面与其他省份相比还存在差距,2017年陕西旅游总收入4813.59亿元,仅为四川的53.9%,河南的71.8%,打造旅游门户任重而道远。

  3、供给侧质量效率不佳,九成收入来源于低端产业

  近年来陕西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但在供给侧方面依然存在文化产品层次不高,企业效益不好、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文化产业仍旧以传统行业为主。陕西规模以上文化制造企业中,从事印刷复制业务,简单包装业务和生产烟花爆竹这三个低层次的文化行业企业数量就占七成左右,营业收入占九成左右。文化企业创新能力不足。2016年,陕西规模以上文化制造业企业131家,有R&D活动的企业仅23家,比重为17.6%,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1个百分点;规上文化制造业研发经费支出1.65亿元,仅相当于重庆的32%,四川的5%,导致了与高科技、互联网+、金融和旅游相互融合的高层次的文化产品有效供给不足。文化企业整体效益不佳。2016年末陕西规模文化企业单位数810家,亏损面为2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6个百分点。

  (六)科教优势未充分转化,人才外流依然严重

  1、研发投入总量偏低,企业主体地位亟待巩固

  研发经费投入规模不高。近年来,陕西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虽然一直保持在全国第8位,但研发经费投入总量2017年仅为460.94亿元,位居全国第14位。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仍显不足。2017年,我省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0.8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21个百分点,真正能够反映地区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与投入强度不成比例,支撑和引领陕西经济发展的动力明显不足。

  2、技术转化能力较差,新产品投入产出效率居全国后列

  陕西拥有大量科研成果,但从科研成果向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的技术转化能力较弱,造成技术大量外流孵化。2016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销售收入1236.49亿元,新产品开发经费投入189.82亿元,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开发投入产出比(新产品销售收入与新产品经费投入之比)仅为6.5:1,居全国第30位,在西部各省中仅高于青海0.4,居第11位,比前一位的甘肃低1.1

  3、科技人才队伍不够稳定,六成博硕士“孔雀东南飞”

  陕西虽属科教大省,但不是科教强省,在东南沿海地区高效率的市场机制吸引下,陕西大量的科研人才“孔雀东南飞”,高学历人才外流等因素制约科教优势向经济发展引擎的转换。近年来,全省规模以上工业R&D人员全时当量出现明显回落。2016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R&D人员全时当量为45362人年,居全国第17位,西部第3位。《2017年陕西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报告》显示,2017年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共有337944名,其中,博士研究生1607人,硕士研究生26936人,六成以上的博士、硕士研究生毕业后选择离开陕西就业,“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尴尬局面长期存在。

  四、陕西破解六大障碍助推门户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综上所述,陕西发展门户经济存在一定的有利因素,但在对外开放方面依然存在进出口规模小、外贸依存度低、营商环境欠佳、区域发展不均衡、品牌层次化低等问题,加之文化供给结构不佳、科教优势未充分转化等客观因素依然存在,制约着我省门户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亟待通过破解“六大障碍”,持续推进“一带一路”交通商贸物流中心、国际产能合作中心、科技教育中心、国际旅游中心、区域金融中心五大中心建设,切实发挥陕西向西开放、向东集散、辐射全国的门户作用,用“门户经济”这把金钥匙打开全面开放的新大门。

  (一)以“一带一路”建设助力企业“走出去”,破解对外开放程度不高障碍

  十九大报告指出,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在新时代,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站在新的起点上,具备了“走出去”的基本条件,特别是“一带一路”建设已为陕西打造开放门户铺就了坦途大道,决不能再沿用“引进来”一条腿走路的老方式,而是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破解对外开放程度不高障碍,一是要为企业提供政策、外交等方面支持,鼓励省内实力较强、管理科学、产品有市场、国外有信誉的优势企业“走出去”,深度参与合作,以外经促外贸,以外贸推外经;二是要积极培育自主品牌,依托机电产品、矿产品、纺织品和农产品四大类骨干出口产品优势,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打造具有国内外知名度的“拳头产品”,用自身产品优势填补沿线国家市场空白;三是要强化陕西优势产业和优势资源推介,注重在对外贸易中加强宣传渠道开拓,增强出口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二)以自贸区为依托推动深化体制改革,破解营商环境不优障碍

  优化提升营商环境是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要求的重要内容,是发展门户经济重要的制度平台。破解营商环境不优障碍,一是要依托陕西自贸试验区,加快构建制度创新高地,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放宽市场准入,全力以赴打造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营造投资“洼地”;二是要学习浦东、四川经验,进一步提升自贸试验区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不断降低实体经济运行成本,加快效率变革;三是要主动作为,精准服务,建立与门户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覆盖金融、保险、商贸、物流等诸多领域的专业开放型经济服务体系,实现从优惠性、支持性政策为主向体制性、功能性政策为主转变;四是要充分发挥“丝博会暨西洽会”、“陕粤港澳经济合作周活动”两大招商平台,并将举办大型招商活动和小型专业化投资促进活动相结合,提高投资引进效果;五是要重点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合作、探索人文交流新模式、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现代农业国际合作、推动西部大开发大开发等特色工作试点,在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方面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陕西经验”。

  (三)以大西安建设带动关中城市群发展,破解区域外向度不平衡障碍

  国务院批复《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和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我省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破解区域外向度不平衡障碍,一是要发挥经济带联动作用,发掘和用好区域资源禀赋,以“大西安”城市圈进出口较强区域辐射作用为引领,强化关中平原城市群、陕北资源经济带、陕南生态环境带三大区域内部协同,各区域间优势互补、强化分工、加强协作,激发区域发展新活力;二是要完善关中城市群协调机制,多轴线、多中心、多组团推进“大西安”建设,加快城际快速交通体系建设,强化与周边城市群的开放合作,以点带面发挥关中平原城市群的辐射和溢出效应,全力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级城市群。

  (四)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转型升级,破解产业结构偏重障碍

  当前陕西产业结构存在的二产偏重、三产偏低等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供给结构失衡引起的,唯有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开放发展,加快面向全国、面向“一带一路”、面向全球调整自身产业结构,让陕西的各类生产要素、优势资源深度融入全国乃至全球产业分工体系,才能破解发展瓶颈,打开发展新空间。破解产业结构偏重障碍,一是要继续做大做强高新技术、能源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为陕西打造开放门户奠定产业基础;二是要大力促进产业链向上游研发设计拓展,向下游营销服务延伸,从代加工向代设计和自主品牌提升,努力实现现有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三是要依托“一带一路”和自贸区建设,高起点开启国际产能合作新模式,通过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集群,建设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国际产业合作区等方式,着力打造国际产能合作门户。

  (五)以文化“软实力”促进经济“硬实力”,破解文化产品供给结构失衡障碍

  当前,文化产业已成为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的突破口,是区域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产业经济发展的增长点。陕西要达到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的目标,面临巨大挑战,也迎来重大机遇。破解文化产品供给结构失衡障碍,一是要抓住“一带一路”契机,着力打造国际文化旅游门户,通过“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搭建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合作交流共享平台,以文化先行带动民心相通,讲述享誉世界的“陕西故事”,扩大陕西文化国际影响力;二是要助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通过发展文化旅游业这种低消耗、高产出的“绿色”产业,推动陕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建经济增长又一有力支点;三是要加大对重点文化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快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和壮大一批文化龙头企业,尤其是“互联网+”等文化新业态企业,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使陕西实现文化大省到文化强省的转变。

  (六)以创新驱动加快科技教育门户建设,破解科技成果转换不充分障碍

  作为科教大省和我国重要的国防科技工业基地,陕西在教育科研、军民融合、硬科技等方面具有明显发展优势,要把这些资源充分挖掘好、利用好,形成具有陕西特色和优势的创新驱动发展体系。破解科技成果转换不充分障碍,一是要突出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强企业研究机构建设,鼓励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建立研发机构;二是要大力开展产学研一体化建设,鼓励和支持高校、科研机构围绕陕西产业创新重大需求与企业联合建立研发中心,联合技术攻关,提升产业共享技术研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三是要搭建军民技术双向转移平台,通过需求对接、政策引导和定制服务,促进高端民用技术向军用转化,并为军用技术转向民用、促进经济发展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四是坚持科技优势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充分利用工业体系完整、科教综合实力强、产业集聚度高的条件,大力开展适用于陕西经济、解决陕西企业生产实际问题的应用、开发研究,用新技术全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围绕创新成果培育新产业;五是加大用人体制改革,完善人才考核评价机制,强化以应用和产业化为导向的评价考核,健全创新人才培养与引进机制,建立能够留住人才的科技人员薪酬激励机制,吸引高层次人才来陕留陕创业创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