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打印
分享:

投资项目支撑 打造陕西经济发展新引擎

您当前所在位置 : 首页>专题专栏 > 追赶超越看陕西

投资项目支撑 打造陕西经济发展新引擎

文章来源: 陕西省统计局 发布日期: 2015-10-23 00:00
字号:
打印

 ——“十二五”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系列分析之七

 

  “十二五”期间,全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在保持合理投资规模的基础上着力优化投资结构,强化重点项目推进力度,产业转型升级持续加快,民生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固定资产投资建设成效显著,为打造陕西经济“新引擎”,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发挥了关键作用。

 

  一、固定资产投资成效显著

 

  (一)投资规模创新高,持续拉动经济增长

 

  “十二五”期间,预计全省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8万亿元,是“十一五”投资总量的3倍,年均增长20.8%。从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来看,2014年全省资本形成总额占GDP的比重达到67.7%,比2010年提高0.2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2.2%,比2010年提高1.2个百分点。

 

  (二)结构优化逐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

 

  一是加快转变能源产业发展方式,资源深度转化利用成效显著。预计“十二五”全省累计完成能源化工投资约1.3万亿元,占全省总投资的17%。五年来先后实施了华电榆横煤电一体化、中煤榆林甲醇醋酸深加工综合利用、延长石油靖边园区煤油气资源综合转化、陕西未来能源煤间接液化、延长煤油共炼以及陕西有色榆林铝镁合金等一批重大项目,逐步形成了全省煤电、煤化工、油炼化以及煤电与特色载能工业一体的上下游产业一体化发展格局,为“十三五”我省能源化工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积极发挥装备制造业传统优势,产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预计“十二五”全省累计完成装备制造业投资约4800亿元,年均增长29%。大力实施“千亿百项”技改工程,在输变电设备、高档数控机床、石油钻采设备、冶金煤炭重型装备等领域开展了一批科技含量高和产业关联强的重大项目;依托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及汉中航空智慧城,加快大飞机、新舟系列客机和无人机等重大项目,推动航空航天事业大发展;依托比亚迪汽车公司、陕汽集团、法士特集团等龙头企业,实施“百万辆汽车工程”,引进宝鸡吉利汽车产业基地等重大项目,促进全省汽车产业集群发展。

 

  三是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经济增长新动力。预计“十二五”全省累计完成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8900亿元,年均增长21%。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方面,改革开放以来的最大外资单体项目——三星电子高端存储芯片项目落户西安,与之配套的美光半导体等160余家企业相继入驻,加速带动了我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壮大。新材料产业方面,积极构架西部超导、宝钛集团钛及钛合金产业链,加快推动西工大和渭南高新区3D打印产业培育基地建设。生物产业方面,引进强生生物供应链基地项目,加快建设杨凌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和西安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

 

  四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文化产业繁荣。预计“十二五”全省累计完成服务业投资约4.7万亿元,占全省总投资的60%。五年来先后建成西安国际港务区、保税物流园区、西安浐灞金融商务中心、中西部商品交易中心、西安高新区创业中心等,形成了物流、金融、研发等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建设西安曲江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印刷包装产业基地和广告产业园等项目,扎实推进汉长安城大遗址等30个重大文化项目建设,文化产业事业不断繁荣,预计“十二五”全省累计完成文化产业投资2800亿元,年均增长40.5%

 

  (三)基础设施建设成就显著,民生保障水平不断提升

 

  “十二五”以来全省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互联互通,持续开展的“民生十大工程”推动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升。预计“十二五”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约1.6万亿元,是“十一五”投资总量的2.8倍。一是水利建设掀起高潮。渭河综合治理工程、汉江综合整治以及引汉济渭等重大水利工程推动全省农田水利灌溉体系不断完善,城乡供水建设得到充分保障。二是综合运输体系不断完善。十天高速陕西境、沪陕高速西商二线全线贯通,西咸北环线、包茂高速西延第二通道等加快建设,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5000公里,西安成为全国第二大高速网节点城市;西平、西康二线等相继开通,铁路营运总里程达到4900公里,大西、西宝高铁陆续建成,宝兰、西成高铁加快建设,高铁路网“一日交通圈”初步形成;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二期、汉中城固机场等推动全省“枢纽+支线网络”的区域航空发展格局加快形成。三是城市基础设施功能不断提升。城市轨道建设全面推进,西安地铁一、二号线相继投产运营,地铁三、四号线加快建设。城际轨道建设启动实施,西安北客站至机场城际轨道交通项目投资加快。城市管网、环境治理等投资力度持续加大,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四是民生工程大力推进。棚户区改造力度不断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保持全国先进行列,实施了前所未有的陕南、陕北、关中秦岭北麓及渭北旱塬地区避灾扶贫移民搬迁工程,全省449万人纳入搬迁规划,累计完成投资500多亿元。以投资带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开展全省35个重点示范镇和31个文化旅游名镇建设,城乡统筹步伐持续加快,预计2015年全省城镇化率达到53.6%,比2010年提高7.9个百分点。

 

  (四)投资体制改革大突破,市场活力不断激发

 

  “十二五”是我国投资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我省推进简政放权和放管结合,连续两年修订陕西省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取消下放投资审批权,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出台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及配套细则,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加快推出PPP示范项目,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加快民间投资发展。落实国家对小微企业的减税降费等支持政策,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市场活力不断激发。预计“十二五”全省累计完成民间投资约3.4万亿元,占全省总投资的43.3%,比“十一五”提高3.6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带动非公经济迅速发展,预计2015年全省非公经济增加值比重达到53.3%,比2010年提高3.8个百分点。

 

  二、固定资产投资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投资增速回落,传统动力支撑下降

 

  “十二五”以来,我省投资增速逐年回落,年均增速约20.8%,低于“十一五”年均增速13.5个百分点,支撑投资增长的传统动力急剧下降。一是要素支撑方面。土地供求矛盾突出、建设用地日益紧张,人口红利逐渐消退、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环境和低碳环保的可持续压力加大。二是产业支撑方面。受国内外市场影响,产能过剩和去库存化持续,我省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投资增速从2010年的41.4%回落至2015年上半年-4.9%的负增长,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投资增速从40%回落至-17.5%的负增长,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从23%回落至3.9%的个位增速;三是区域支撑方面。受产业支撑转换影响,榆林、延安、西安投资增速从2010年的30%以上回落至2015年上半年的负增长,占全省投资比重从60%回落至40%左右。

 

  (二)投资效益下降,高投入低产出困局待解

 

  从宏观来看,投资效果系数下降。2010年我省投资效果系数(单位固定资产投资所增加的国内生产总值)为0.23,即1单位投资带来的生产总值为0.232011年投资效果系数为0.24,之后逐年下降,2014年仅有0.08,下降趋势明显。从微观来看,工业投资回报率下降。2010年我省工业投资回报率(工业利润总额与工业投资之比)为52.7%2011年为56.1%,之后逐年下降,2014仅有31.7%,工业运行仍未摆脱“高投入低产出”的困境。

 

  三、关于十三五固定资产投资的几点建议

 

  当前我省人均经济规模还不大,发展质量水平还不高,经济发展正处于产业结构升级和“提质增效”的上升通道和工业化、城镇化“双加速”推动的关键时期,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投资依然在稳定经济增长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建议“十三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运行应把握以下重点:

 

  一是着力优化投资结构,构建投资增长新动力。立足我省实际和产业基础,发挥比较优势,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成长壮大,加大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民生工程和公共产品供给、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等领域的投资力度。

 

  二是注重提高投资效益,保障有效投资规模。以提高投资宏观效益为导向,强化重点产业项目质量评估和政府投资项目效益评审,注重生产要素制约和生态环境影响,避免项目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业同构,保证适度有效的投资规模,提高投资在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综合产出效益。

 

  三是强化投资要素保障,优化投资环境。加强土地存量盘活和综合整治力度,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积极开展金融市场创新,充分激活社会资本;持续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创新投资管理方式,注重定向调控和精准发力,不断激发市场活力,为固定资产投资运行创造良好环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