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打印
分享:

实力增强 结构优化

您当前所在位置 : 首页>专题专栏 > 追赶超越看陕西

实力增强 结构优化

文章来源: 陕西省统计局 发布日期: 2015-10-13 00:00
字号:
打印

——“十二五”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系列分析之二

 

    “十二五”时期,在国家继续坚持扩大内需、保障和改善民生,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大政方针指导下,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面对经济下行的内、外部压力和重重困难,积极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西部强省的坚定目标,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科学制定经济发展方向和重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省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事业等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经济稳定发展,综合实力增强,产业、需求和区域结构进一步优化,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都得到了大的提高,民生改善、社会和谐得到进一步加强。谱写出科学发展、富民强省的又一新篇章。

 

经济稳定发展 综合实力增强

 

    “十二五”时期,陕西经济发展经历了从高速发展逐步回归到稳步发展的过程。初期几年,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增速位居全国第一方阵。今年,由于受煤炭、石油及加工等能源工业价格持续下跌,市场需求下降,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大幅回落的影响,经济增速大幅度回落。初步预计到“十二五”末,陕西经济总量达18000亿元左右,年均增速达11%,为近几十年来较好发展时期。从各项指标来看都有大的增长,2014年,人均生产总值46929.14元,略高于全国水平,年均增速11.6%,经济总量在全国的位次从17位上升到2014年16位;财政收入达到3145.5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74.6%,年均增长15%,累计总收入和支出分别是“十一五”的1.96倍和1.89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5.75万亿元,是“十一五”的2.19倍,平均每年增长21.7%;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5918.71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85.2%,年均增长16.7%。同期城镇和乡村居民人均收入达到24366元和7932元,年均增长分别达到12.3%和15.4%,增速均快于全国平均水平,实现了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同步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服务业占比提高 产业结构优化

 

    “十二五”时期,我省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十一五”末9.8∶53.8∶36.4变化为“十二五”末9.1∶52.3∶38.6。呈现出一、二产占比下降,三产业占比提升的特点。

 

    一、工业、建筑业增长依然是经济发展的主动力。第二产业迅猛发展,特别是工业、建筑业的快速发展成为支撑全省经济快速增长的主导力量。“十二五”以来,第二产业在我省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不断增强,增加值由“十一五”末5446.1亿元增加到“十二五”末9500亿元,增加了4053.9亿元,年均增长12.4%,是增长较快时期之一,对全省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十二五”时期,第二产业对GDP的贡献率61.8%,在GDP年均增长11 %速度下,贡献8个百分点。其二,占主导地位的工业经济由于工业化进程加快,“十二五”时期成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柱。工业增加值由2010年的4558.97亿元,增加到2014年7993.39亿元,增加了1.75倍,占GDP比重也由45%上升到45.2%。工业对全省经济的贡献率54.9%,在同期GDP年均增长11.9%中贡献6.53个百分点。其三,建筑业发展相对加快,成为继工业后凸显出的又一大亮点。特别是2013、2014年建筑业增长速度分别达13%和11.8%,首次超过工业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增强,为经济稳定增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服务业比重提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对扩大新的服务领域、增加就业岗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质量、改善生态环境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十二五”时期,我省积极采取各种措施,着力调整经济结构,积极推进建设科教型、文化型的西部强省的战略,加大服务业的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由“十一五”末3688.93亿元增加到“十二五”末7000亿元,总量翻了近一番。比重由36.4%上升到38.6%,年均增长10.2%,虽然增速低于第二产业,但二者增速差距在逐渐缩小,服务业较快的发展,对稳定和促进全省经济发展的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信息、金融、文化、居民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增势强劲,成为经济发展的一大新的力量。“十二五”期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及质量提高,需求的深度和广度扩大,与其相关的信息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及居民服务等服务业增势强劲,极大推动了第三产业及整体经济的发展。2014年与“十一五”末相比,这些行业实现增加值占第三产业的比重由25%提高到30%,每年提升1%,是我省未来经济发展的又一支撑力量。

 

 

 

需求结构改善 投资拉动依然为主

 

     一、需求结构改善,投资拉动依然为主。“十二五”时期,经济发展与“十一五”时期相比,速度回落。在工、农业生产增幅回落的情况下,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更加明显,仍然是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从资本形成总额看,2014,资本形成总额达到1.29万亿元,年均增长12.6%,占同期GDP的比重从67.5%上升到67.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2.2%,在同期GDP年均增速11.9%中资本形成总额贡献8.6个百分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绝对主力。

 

    二、消费增长平稳,推动经济增长作用提高。“十二五”期间,由于居民收入的逐步增长,有效的带动和促进了消费总量的扩大,为经济带来了一定的活力。2014年,全社会最终消费7816.1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49.2%,对全省经济的贡献率为39.8%,在同期GDP年均增速11.9%中,贡献4.7个百分点。其中居民消费总量5584.31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57.4%,年均增速12%,占最终消费的比重达到71.4%。

 

    三、流入大于流出,净流入的经济结构未有改观。最终消费、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货物服务净流出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十二五”时期,我省的投资和消费都保持了一定的增长,对地区外的需求和依赖逐年扩大,流进的货物和服务超过流出,是我省长期以来未曾改观的状况。2014年,我省净流入达到2108.29亿元,占GDP的比重达11.9%,比“十一五”末下降1.4百分点。

 

区域经济相互协调 稳步发展

 

    区域经济稳步、协调的向前发展,有力的支撑了全省经济的增长,对搞活全省经济一盘棋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十二五”以来,关中、陕南、陕北三大区域经济发展与全省一样,增速逐年有所回落,但各区域充分发挥以自身优势,克服不利因素,积极应对挑战,表现出以下特点:

 

          

 

    一、区域经济应对挑战,稳步发展。“十二五”时期,我省三大区域积极贯彻省委、省政府各项发展战略,经济实力稳步增强。但由于我省陕北地区产业单一,产业链短,受外部煤炭、能源产品消费市场需求减缓的影响,工业增速大幅回落,区域经济发展受到很大的影响。2014年,关中地区实现GDP为1.11万亿元,与“十一五”末相比,GDP总量净增4713.67亿元。陕南地区实现GDP为2267.26亿元,与“十一五”末相比,GDP总量净增1144.6亿元。陕北地区“十二五”时期受影响最大,2014年实现GDP 4306.7亿元,比“十一五”末净增1664.58亿元。与全省同期年均增速相比,关中高于全省0.5个百分点,陕南高于全省1.8个百分点,陕北低于全省1.6个百分点。

 

    二、各区域在全省经济中所占份额有所变化。2014年,各区域占全省经济总量的比重分别为:关中62.7 %、陕南12.9%、陕北24.4 %。关中仍然是全省第一大经济体。但与2010年相比,各区域所占份额发生了变化,关中地区比重下降了0.1个百分,陕南上升1.8个百分点,陕北比重下降了1.7个百分。

 

    三、区域经济对全省经济贡献率有新变化。“十二五”以来,三大区域在稳步发展、实力提高的同时,对全省经济发展的贡献发生了变化。关中 2011--2014年,GDP年均增长速度12.4%;陕南年均增长速度13.7%,陕北年均增长速度10.3%。关中对全省贡献率从63%上升到65.3%,上升了2.3个百分点;陕南对全省贡献率从11.5%上升到12.9%,上升了1.4个百分点;陕北对全省贡献率从25.5%下降到21.8%,下降了3.7个百分点。在同期全省增速11.9 %中,关中7.8个百分点,陕北2.6个百分点,陕南1.5个百分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