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打印
分享:

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改革与创新取得新进展

您当前所在位置 : 首页>专题专栏 > “十三五”时期陕西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改革与创新取得新进展

文章来源: 省统计局 发布日期: 2021-09-27 16:11
字号:
打印

——“十三五”时期陕西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五

“十三五”时期,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省立足科教强省、人才兴省战略,坚持“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教育工作方针,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积极推进教育公平和体制创新,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为陕西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人才和智力支撑,有力地支持了陕西经济建设、促进了社会进步。

“十三五”末,全省有各级各类学校15466所,在校学生总规模达849.88万人,比2015年增加92.38万人,增长12.2%;有各级各类教育专任教师53.34万人,比2015年增加6.16万人,增长13.07%

一、义务教育成效显著,公平与高质量发展步伐加快

(一)师生规模持续扩大,入学率连年提升

“十三五”末,全省共有小学4610所,在校生规模达289.20万人,比2015年增加56.09万人,增长24.06%,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到99.97%,比2015年提高了0.03个百分点;全省共有初级中学1641所,招生39.98万人,在校生规模116.83万人,比2015年增加9.75万人,增长9.1%,初中净入学率为99.92%,比2015年提高了0.09个百分点。全省小学专任教师177084人,小学(教学点)生师比为16.3:1,与2015年基本持平,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由99.9%提升到100%;全省初中专任教师101110人,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99.97%,比2015年提高0.34个百分点,生师比为11.5:1,比2015年略有升高。

(二)聚焦立德树人,课外实践教育成效显著

“十三五”期间,全省107个县全部达到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共培育122所义务教育文化建设示范校,建成县(区)青少年活动中心107个,乡村少年宫680个,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7个,省级研学旅行实践基地140个,其中21个被教育部命名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

(三)“三同步”推进义务教育招生公平,公平质量取得新成效

“十三五”末,陕西首次实现全省公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三同步”,即:同步报名、同步招生、同步录取,并将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纳入审批地统一管理,构建公、民办互不享有特权的义务教育良好生态,通过政策、学位、经费和关爱“四保障”就学机制,切实保障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义务教育阶段就学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达到40.64万人,比2015年增加8.39万人,增长26%。同时,以扩资源、补学位等方式,扎实推进义务教育大班额的治理工作,促进教育公平,到2020年末,全省中小学66人以上超大班额全部消除,56-65人大班额持续减少,义务教育大班额占比已控制在3%以内(其中小学占2%、初中占到1%左右),超额完成5%的全国目标。

(四)聚焦课程教学质量提升,信息化教学应用不断深化

“十三五”期间,全省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加强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培育,促进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宝鸡市、西安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被评为国家级教学成果推广应用试验区;西咸新区、杨凌示范区被评为国家“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共同引领带动全省义务教育内涵发展。

“十三五”期间,教育教学信息化条件进一步改善,促进了教育公平和资源共享。截至201910月,全省中小学(含教点)互联网接入率在全国率先达到100%,接入带宽均达到100兆以上,多媒体教室覆盖率从60%跃升到93.6%,“校校连、班班通、人人用”基本实现,全省95%的中小学校和90%的教师开通了“网络学习空间”,并通过“陕西教育人人通综合服务平台”,面向一线教师精准推送800余万条优质教育资源。

(五)“两方式”结对帮扶,控制辍学保学工作取得新进展

“十三五”期间,陕西按照“以城带乡、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均衡发展”的思路,采取线上线下双向互动方式,组建了86对帮扶小组,重点支持深度贫困地区、集中连片贫困县、移民搬迁安置学校,实施优质义务教育学校与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学校及部分薄弱学校共建共享同提升。同时,狠抓集中连片特困县和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两个重点”,积极探索教育扶贫工作新模式,完善不漏一人“辍学报告制”,不错一人“台账销号制”,不断统一工作标准和流程,织密织牢“控辍保学”制度网,做到全省“控辍保学”一盘棋,实现目标、政策、标准、要求“四统一”,努力做到“应入尽入,应返尽返”。仅2019年就组建58个省级核查小组、抽调174名核查员,深入116个乡镇、279个村、221所学校,对拟摘帽的29个县(区)进行深度核查,确保每一名贫困家庭适龄儿童少年不失学辍学,保障有学上、上得起学。

二、幼儿教育和特殊教育得到快速发展

“十三五”期间,我省大力实施学前教育二期、三期行动计划,通过建公办、扶民办,不断调整优化城镇、农村办园结构,通过开展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专项治理,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进一步扩大,在园幼儿数、幼儿园教职工均有所增加,学前教育生师比优化,质量进一步提高。到2020年底,幼儿园(含学前班)达8204所,比2015年增加766所,增长10.3%,其中公办幼儿园占比52.30%,普惠性幼儿园占比91.33%;在园幼儿(包括学前班)141.34万人,比2015年增加1.65万人,增长1.2%,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5%以上,幼儿园专任教师98276人,比2015年增加22747人,增长30%,生师比由18.5:1下降到14.4:1,全省“入园难”“入园贵”问题有效缓解。

“十三五”期间,全省共培育135个省级学前教育课程建设、文化建设、家园共育、镇村一体化试点基地,以点带面推动质量提升;举办六届幼儿园教师专业技能大赛和一届保育员技能大赛,遴选出近千名优秀骨干教师、保育员充实幼儿教师队伍;坚持开展两轮省级结对帮扶,共组建五大片区、300余对结对帮扶小组,全省学前教育内生动力明显增强。

“十三五”末,全省共有特殊教育学校70所,比2015年增加15所;接受特殊教育的在校学生19361人,比2015年增加10731人,增长1.24倍;专任教师1614人,比2015年增加547人,增长5.1%

三、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程度提高,结构更加合理

“十三五”期间,全省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招生工作统筹,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招生比例进一步优化。2020年,高中阶段教育(包括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共有学校830所,在校学生111.39万人,每10万人口中有高中阶段在校学生2845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8%,其中全省普通高中464所,在校生65.45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包括普通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和成人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学校366所,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达到45.95万人,比2015年增加2.27万人,增长5.2%,占高中阶段学生人数的比例由35.2%提高到41%,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招生比例由2015年的1:2.5调整为1:1.3,结构更趋合理。

2020年,普通高中专任教师57224人,比2015年增加146人,生师比为11.4:1,较2015年的14.1:1有所降低,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9.4%,比2015年提高了1.7个百分点;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22777人,比2015年增加1073人,增长4.9%

四、高校在校生规模继续扩大,培育质量显著提高

(一)高校在校生规模继续扩大,招生数量持续增加

“十三五”末,全省共有高等学校110所,比2015年增加14所,其中有普通高等学校96所,比2015年增加16所(普通本科院校57所,增加14所,专科院校39所,增加2所),成人高校14所,减少2所。全省高等教育在校生总规模190.44万人(包括研究生、普通本专科、成人本专科、自考助学班及网络本专科学生),比2015年增加37.87万人,增长24.82%,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0%,其中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121万人,比2015年增加11.03万人,增长10%;研究生16.59万人,比2015年增加6.4万人,增长62.7%,陕西高等教育在校生总规模在全国位列第10位,研究生在学规模在全国位列第5位。全省平均每十万人口高等教育在校生由2015年的4032人提升到4865人,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十三五”末,全省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招生38.79万人,比2015年增加8.18万人,增长26.7%;招收研究生5.9万人,比2015年增加2.6万人,增长77.2%,其中普通高校招收博士5681人,比2015年增长58.3%,招收硕士53360人,比2015年增长79.6%,每万人授予博士、硕士学位数约为全国平均数的两倍。

“十三五”末,全省共有高等教育学校专任教师73436人,比2015年增加6930人,增长10.42%,其中研究生导师22000多名、比2015年增长了36%,博士研究生导师6500多名、占研究生导师总数的30%,比2015年增长了66%

(二)“双一流”建设稳步推进,学科建设迈上新台阶

“十三五”期间,陕西已经形成了具有本地特色的“一流”本科建设政策体系。共遴选省级“一流大学”28所、“一流学科”37个、“一流学院”19所、“一流专业”720个,推动不同类型层次高校错位发展。截止2020年底,全省共有“双一流”建设高校8所,数量位列全国第4位,其中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数量3所,位列全国第3位,一流学科建设高校5所,位列全国第5位,一流学科17个、位列全国第7位。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我省进入前10%(A-共有档以上)的学科27个,进入前30%(B档以上)的学科131个,位列全国第5位,目前有64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8个学科进入前1‰1个学科进入前1

(三)高端人才培养能力显著增强,教学成果显著

“十三五”期间,陕西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建设国务院“双创”示范基地3个、教育部深化“双创”教育改革示范校8所,省级示范校16所、“双创”教育改革试点学院(系)108个、大学生“双创”教育实践基地103个、省级“双创”教育课程212门、“双创”教育研究与培训基地38个,评选省级教学名师191名,认定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6个、获批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27项、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4项,在第八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陕西本科高校获奖42项,其中一等奖7项,获奖总数和一等奖数均居全国第三,西安交通大学获奖11项,获奖总数与浙江大学并列全国第一。

“十三五”期间,陕西建设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100个,设立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研究项目98项,研究生培养单位达到55个,其中硕士学位授权高校11所、博士学位授权高校19所(含4所军队院校),普通高校有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759个,涵盖了13个学科门类、93个一级学科、43个专业学位类别,学科门类基本齐全、结构趋于合理,累计培养研究生20多万名,其中博士研究生2万多名。

五、教育科研平台体系更加健全,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一)科研平台体系更加健全

“十三五”末,全省高校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3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国家大学科技园4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4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4个(含省部共建),陕西省重点实验室147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6个,陕西省协同创新中心65个,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74个,新型智库25个,全省高校省部级以上各类科研平台累计已达400余个。

(二)高校创新人才培育成效凸显

2016-2019年,全省高校共有80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青”、“优青”基金资助,119人获得陕西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称号,203人获得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荣誉称号。2020年,全省高校投入科研人员84717人,较2015年增长24.41%,有179个团队入选陕西高校青年创新团队,科研人员中高层次人才比例持续提升,人员结构更加优化。

(三)高校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2016-2020年,全省高校累计投入科研经费约625.51亿元,其中2020年经费投入达164.96亿元,较2015年翻一番;全省高校共承担科研项目298371项,累计在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231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98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68项,获得支持经费12.05亿元,全省高校获批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始终位于全国第6位。

“十三五”期间,陕西高校共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79项(2020年国家奖未公布),占全省总数的61.24%,获奖数量始终保持全国前六;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奖励751项,高校主持获得一等奖占全省总数的81.2%

(四)高校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2020年,全省高校发表学术论文76215篇,比2015年增长34.1%,高校专利拥有数达到58005件,较2015年翻一番;在航空航天、新材料、生物医疗等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标志性成果。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徐德龙院士团队研发的“冶金渣大规模替代水泥熟料制备高性能生态胶凝材料技术”获201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其冶金渣超细制备工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空军军医大学自主研发国际首创的抑制性治疗和预防恶性疟疾的大分子抗体药物,突破了化学药物较大幅度耐药性的关键问题;西北大学范代娣教授团队研发的类人胶原蛋白系列生物材料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等多个奖项,并实现产业化,系列产品终端销售额累计近百亿。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